本人从10年底开始从事外贸产品开发,现在答题时间是14年10月。其间专职产品开发2年多,涉及管理工作后兼着做,因为不想手生。现在自己创业又恢复到了专职开发。 @HK 回答很好,个人观点有一些不同,
产品开发的出发点是国外市场需要什么,不是国内市场有什么,即使国内市场没有,国外市场需求大我们也要想办法搞出来。外贸B2C的干货比较少,不才试着总结一些,望探讨和指正。
注意:全部个人观点,各家公司情况不一,如若点滴可取之处请结合实情后执行。
前言:
你可以加深国外客户对中国货廉价垃圾的看法,你也可以试着去改变。正文开始:
传统外贸多指B2B,外贸B2C现在洋气地称之为跨境电商。天朝外贸B2C起步较晚,Ebay、Amazon都赚high了,我们外贸B2C行业才初现端倪。但是,从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贸B2C迅速崛起。行业内的知名公司也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后迅猛发展,包括dealextreme、lightinthebox、ChinaVasion等(这里说的是发展,不是成立)。近几年更是有新成立的出色公司呈现1000%甚至更高的增长势头,很多外贸B2B公司也纷纷大力度开展B2C业务。不能说B2B的时代已经过去,然而外贸B2C的时代已经来临。You are in。
举几个不知名的小栗子
11年同学W君在华强北租了个档口,却很少用来接单。我听说有些华强北档口转让就十几万,虽说他的地点有点偏,肯定也不便宜。怕他亏本多问了两句,他说做ebay,主要利用这个点深入了解市场,找到好产品。最近开发出一款无线上网本一天能出20台,一台赚200。
11年另一同学H君,同为外贸电商公司,同为产品开发。我们聊到租房问题,他说他经理已买2套房,深圳一套,惠州一套。
13年朋友L君,从下半年才开始创业,初期感觉快不行了,结果圣诞节一过,名牌穿起,给父母在老家付了首付。
13年面试一枚DX出来的摄影师,我问:听说你们公司门口每天都停几辆大货车,就专收你们一家的包裹?她说不知道。我说你们一天有3万单吧,她说不对吧,好像是6万单。T.T
14年初L君说他朋友T君,AMAZON没做多久,刚学完车准备买车,最近刚购置附近二手房产首付70万。14年10月,W君说他认识一牛人,单款产品日出千单。
17年4月,跟C君讨论人均产值问题,C君说有些团队,三四个人,一年上亿。
(这些只是少数成功的栗子,切勿断章取义)
前几年流行个说法“国内电商血雨腥风你死我活,外贸电商闷声发大财”。我身边这些跟一些大牛的人和公司比起来,也还是弱爆了。今天的《致富之路》节目,为您隆重揭开屌丝陡然而富之谜(音乐起)他就是——畅——销——品。这一切荣华富贵之后是一款款精心维护的Made in China。 奇怪的是没有长尾理论什么事儿,往往都是20%的产品支持着公司80%的营业额。知名表演艺术家范伟大叔已经在好几年一条广告预言过“二八,二八,卡卡就发”。
作为怀揣正义感的产品专员,我经常会挑衅sales们,外贸电商是产品重要还是销售重要?基本上销售趾高气扬不屑于回答,他们认为工资已经说明一切。我不得不安静的再次告诉你,产品开发重于销售。一个好的产品,即使不要销售也可以好卖。一个不好的产品,销售再给力也无济于事。产品是根本,销售是锦上添花。而行业里普遍还是延续着老的商业思维。互联网的商业,销售所发挥的价值已经缩水。最终决定着客户购买因素排名第一的,一定是产品。肯定有不服的,比如SEO,客户都搜不到产品再好有个屁用。Sorry,不服不辨。我说我的观点,您觉的行,您就接着看。您觉的是扯淡,那就干点别的呗。
重要性记得了!同时,这么重要的东西必定不是轻易能获得的。哪个产品开发员敢拍着胸脯说我开发产品一定好卖?评判标准是概率。比如开发10款产品,优秀的产品开发2个爆品,3个一般,3个偶尔出单,2个零销量。一个烂开发,7个零销量,2个偶尔出单,1个一般,这1个还不知为啥能稍微多出点。一个优秀产品开发,去市场逛一大圈,那么多产品就挑回来3款,结果一款爆品。一个烂开发,去市场搬回来1箱样品,其他部门同事加班加点上架后毫无反应。这中间的差别是
谁会思考产品畅销背后的原因。
------------------------感谢各位,没想到这么快就够100赞,今晚继续,不会跳票------------------------------
上次聊到要思考产品畅销背后的原因,请允许我改为“决定产品畅销的因素”以易于分解。
第一、市场需求。好吧,听起来似乎是废话。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一些基本、重要的前提,因为我们觉得太简单了,如若把市场需求想简单了,那就真的简单了。实则不然!
年少时爱装逼,必从经济学发展史讲起。今天赶时间,通俗的说。市场需求是基于目标市场的,没有特定市场范围的需求都是大忽悠。跨境电商总得跨了个境,不是葫芦屯,不是驻马店,是花生蹲,是轮蹲。一个米国辣么big,东西海岸的距离不是村头的寡妇和村尾的汉。Cowboy会不会给硅谷送外卖,小布什能不能开收割机,我们是否探寻过这些问题背后深藏的秘密?没有!因为我们还在以一个美国为整体市场。你以为你在做美国,其实你只是做了几个州,你以为你在做英国,你只做了几个城市。外贸B2C发展没几年,我们都是站在风口的二师兄。静下心来,你是否感受到风已经越来越小了。
电商终要回归商的本质,商品总要满足需求。满足特定范围内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满足。需求大小和竞争环境直接决定某款产品出单多少。需求和竞争的变化得出“相对需求”(我自已这么叫的,不是正经概念)。需求大竞争小则相对需求最大。需求小竞争大则相对需求最小。相对需求最大的市场感觉从来没见过,有木有?而我们开发有潜力产品,就是要
挖掘出相对需求较大的产品。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小公司没多少人营业额却很高,利润也高,自然工资也高,一种共同富裕的节奏,你猜他们做什么产品?嗯,我当你猜了。欧美一些地方或合法或地下的娱(se)乐(qing)场所会有一种在铁笼里表演,我不懂,我没看过,这些铁笼就是Made in China,当时我就喷了。例子有些极端,我只想说明什么是挖掘,带上铁锹哦。
另一个例子,我们是禁止个人持有枪支的,美国是有枪支超市的。可酷炫的胳肢窝枪套,性感的超强弹力藏枪丝袜,难道还能不是Made in China?这也是为什么说产品开发的出发点是国外,而不是国内。
考虑需求是宏观的,为产品开发划重点。一个大类别下众多细分类别,先后顺序如何安排?一个细分类别下,不同产品线精力怎么分配?不考虑,就有可能你正在很努力做一款注定卖不起来的产品。
-----------下班就很晚了,没写多少就要凌晨了,正经人家不糟践自己身体,先睡了,各位见谅----------------------不设赞数了,起初觉得花时间写这些无人问津又何必呢?吾知你在,足矣---------
接上文,再更深入一步,市场是具有潜在需求的。在满足已出现的现实性需求的同时,用心的产品开发会举一反三的延伸出,客户除了已购买的产品,他们还需要什么样的商品,为什么需要,需要多少,何时何地需要,针对性创造某些可让他们买得起、可放心的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其潜在需求再转变成为现实需求,从而又燃起购买欲望。
建议:
细化你的目标市场,目标人群,然后去了解他们。市场相对需求大部分是既有存在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挖到。需求就在那里,你见或不见,都在那里,不卑不亢。
产品开发是根据各种信息和经验综合做决策的一个过程。
第二、中国制造优势。好吧,貌似又是一句废话。但这些简单原则就是被国内的浮躁拒之门外。有些产品我们注定不可能占有目标市场份额的,因为当地已经做的很NB了。和一些大公司来天朝水土不服一样,那是我们同类产品也已经足够强大。为毛国际化、全球化,就是亚当哥的比较优势。
历史上外贸,早期就是茶叶、棉花、丝绸等,我有你无的东东。上世纪70至9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大多是“三来一补”,现在我们是自产成品为主,“深圳数码,义务小商品,江浙服装”是咱贸易顺差的三大法宝,你猜“世界工厂”是说谁呢? (为了愉快和谐的气氛,能不提山寨的事儿么)
不同时期,Made in China(后简称MID)优势也是不同的。当下最主要还是两个字“实惠”。我有个感觉可能不合适,但你站在国外客户的角度试试,国货起初是不是就是“二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二块钱你买不了上当”的赶脚。虽然现在有好转,但我们太好认了,即便开个奢侈品店,那客户一来就指着鼻子就问,唉,你不是那个二元店的老板么?
怎么破?
------------------------12.3更新,是有点久了。怪我,开始了个史诗巨篇的头儿。做好更1年的准备呦,骚年们------------------------------------------
要成为更优秀的人从接受自己的臭毛病开始,要认识世界首要认识自己。产品开发同理。尤其跨境电商,客户远在千里之外,国内市场的便利不复存在。产品不是我们认为的样子,是买家眼里的样子。前些年的信息不对等劣势的是买家,现在是卖家。(排除那些本土化做的很牛的,通篇讨论大部分情况)。我们很难再花式忽悠,“电商”时代已经发展到第二个字了。回归本质,不要矫情,老老实实先做好二元店。从长计议,坚持积累,随后做好五元店、十元店,以此类推。
额。。。。如果理解成是在鼓励做5刀和10刀的小件,那么我也醉了。并请在父母指导下继续看。
现阶段MID对欧美市场来说大多还是价格优势,先接受别人给我们的定位,按照对方的期待出牌。要发现具备——“原来100多200多的皮包,现在只要28、38,因为是我老表从厂家直接拿出来的,比牛皮还牛” ——这种feel的产品。
随便举个栗:截图6个包外型对我这个外行来看都一样,但看这尿性50USD以下为国货,50USD以上为米国。左上第一绝壁天朝卖家,左下第一绝壁米国卖家。更可怕的是左上点进去后buybox是18.88USD free shipping。给361 review跪了,天朝威武!有一次去展会,听到个老外采购商说,他下单考虑三个条件:Price,Price and Price。所以18.88的361 review 完败万恶的美帝品牌。遗憾的是我们3星,人家准5星,谈到这个我们就哽咽了。典型MID风格,试想如果我们是4星,哪怕价格贵上50%,美帝直接吓尿好么,他们根本玩不了了。
个人觉得这个例子,中国制造的优劣形象一下就立体了。所以开发时候记得产品具备关键的feel。
强调:
思考的出发点是比较优势,不是说一味的拼价格。现阶段就是这么个情况,XX初级阶段么。二元店,五元店就是比喻产品竞争优势的改变,随着发展价格因素差距渐渐缩小,我们在技术,做工等其他方面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跟的达到国际高标准,少量还会超越他们。那时,我们开发优势就转变了,今天的价格优势早就被越南、柬埔寨占去了。而且,我也觉得,现在我们一些品类产品部分已实现华丽的转身,只是了解不深。
第三、流行趋势。前两点是基石头,是必要条件,下来就是充分条件了。先说个亲身经历。那年青涩的我,愤怒小鸟火的一塌糊涂,开发了一个把游戏理念照搬到现实的桌面游戏,有弹弓,用游戏中的小鸟形象去打散堆成的积木,还带游戏中原声,完美。当时又快圣诞,那单出的叫一个爽,一月2千还是3千套我忘了,但对于B2C来说我惊了,2千3千一直窃认为是B2B才有的量。也是自己开发产品第一次卖的这么好,看着堆积如山待打包的货,不由开始幻想拿着大把的提成,过上有钱人的生活:煎饼果子加两个蛋,告别班尼路换上杰克穷死,租个车慢慢摇下车窗优雅的问一句,妹儿,约吗?
紧接着我按愤怒小鸟的思路,开发了植物大战僵尸的公仔,又爆款了。然后,超级玛丽,依旧爆款,一切尽在计划之中。窝勒个去,幸福来的太突然了,一颗泪珠划过脸颊,就一颗。正所谓得潮流着得天下,我就是江湖上号称靠小鸟崛起的产品开发员,那个偷偷登上业绩之巅的人。
平常的一天,你吃着奢华的双蛋煎饼果子,穿着风骚的杰克穷死来上班。老板召见,你脚下如踩着红地毯般,用现在话讲就是要升职加薪迎取白富美的节奏。如约来到你老板办公室,你刚来半年里做到了部门里业绩最高……各种被夸……但是!但是!要命的但是,你的那些爆款全部侵权,公司损失XXXX,帐号风险XXX。就这么着,果子没了,穷死没了,差点还要倒贴。琴声呜咽泪水全无,你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爆款经常与侵权相伴,最美好的时刻往往背后藏着危险。但经历过这种刺激,才让人欲罢不能。正因为越危险,它才越发性感。随着经验增加,努力的方向是大道至简,看透有形后的无形。所以总结为流行趋势,而不是流行款或流行品。不要试着创造什么,而是要用心关注、用脑判断。举通俗的例,iPhone4火的时候,很多公司单靠iPhone4的壳子一条产品线就壮大了。单iPhone4的贴膜都养活了N多工厂。话说乔帮主不在的第二天华强北就出现了乔帮主肖像的手机壳。iPhone5还没上市,相关配件就已经开始出货了,堪称深圳速度的完美演绎。您当个笑话听,不过这就是针对流行趋势的先行。
现在iPhone不如从前,接不到的单工厂和贸易商要么转型要么死。流行趋势就是来的凶猛,只要在那个潮流中就能共同富裕,走的也突然。可总是有那么一群人总是不断在此起彼伏的潮流中潇洒数着钱。
第四,你猜~
---------------------2年半后的更新-------------------------
-------------------为了各位关注者和评论者的更新---------------------
首先,谢谢。写的东西得到理解和认可是件小确幸的事情。观众老爷们的掌声确实能让卖力的演员感到欣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共感十分重要。对优秀的作品点赞能够催生更多的优秀作品,而不是冷眼旁光后默默收藏,收藏之后还不看。等等,是冷眼旁观!原谅我普通发不飘准。
说一个切身体会,之前被邀请去做一些有关产品开发的分享,场合和受众较多样,我发现分享效果和听众反应有极大关联。如果听众老爷们是有一定经验的,他们懂你想说什么,时不时还轻微点点头。或者是对所讲内容持开放态度,充满渴望,时刻处在要笔记的状态,目光聚焦在我英俊的face上(手动害羞)。往往这种情况下我会超常发挥,会比准备的引申出更多内容,有时的临场发挥还会出暴击,听众老爷们一听干货high的不行,我也跟着调整姿势从而更易发力,双方的节奏越来越同步,彼此感受到力量的传递和递增,虽然有一些累,但双方都知道那个时刻就要来临。然后我抛出压箱底的大招,声音也不由自主的大了起来,另一方也配合着身体前倾,屏气凝神。突然,一种和谐如期而至。世界有那么几秒的寂静,直到第一个掌声响起,随即又恢复了喧闹。我感觉身体被掏空,听众老爷们心满意足,嘴角嵌着微笑。此般交流虽然精疲力尽,却流连忘返。
然而,同样也经历过全程尬的一哔。前排听众一脸严肃,部分还瞪着眼跨过眼镜上方看人,后排一片嘈杂,玩手机,窃窃私语,睡觉……这种真的很伤分享者,说实话本来准备讲的内容都可能临时起意不说了。也有自带正能量光环的时候,想着来都来了,尽可能还是让大家多一些收获吧,那么就要利用各种调动气氛和引起注意力的技巧,再从中穿插地讲主线内容。累,依旧累,但是心力憔悴的累,绝不想再经历第二回。
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我将自己知识体系从“色、香、味、意、形”方面设计,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后,一位小哥喊了句:讲点干货呗。当时,我真是要一口老血要吐出来。岂止是扎心,活脱脱地往心口上丢了一颗原子弹。小哥,你根本不在意怎么做产品,你只是想听怎么样快速赚钱的套路。你要的不是干货,你要的是:第一步XX,第二步XX,第三步XX,第四步有房有车在山水庄园学外语。那之后又经历了几次扎心,就开始拒绝“出台”了。
接下来,我再补充一个观点。10年我进入这行的时候,还没有跨境电商这个词。那时叫外贸B2C,对应的是外贸B2B,也称传统外贸。08年之前已经有一些外贸B2C的公司了,只不过那时默默无名。08年经济危机,传统外贸受到冲击,大单是越来越少,转而代之是更加灵活,更加可控的中小量外贸批发,以自主建站的方式居多,短暂的一个时期。随即Ebay进入眼帘,开始B2C零售的趋势,Aliexpress加入,Amazon后知后觉却后来居上。早期信息不对等,市场产品特性差异,中国制造自身优势,算是一个暴利期。一个新的商业流程(不太认同是商业模式),懂得人不多,做的人猛干不说,所谓的“闷声发大财”。
但你不说,有人说,你回村一趟大金链子大金表,乡亲们就打听,这个二狗子去深圳干啥呢?小时候还在地里偷玉米棒子,现在咋就这么能呢?形成了自然传播。另一方面,这些大平台也急缺中国制造,开始在国内开始大力招商。本身门槛很低,一台连网的电脑整个账号就开搞了。这个阶段卖家和产品都洪水般涌入,销量快速上升,利润快速下降,竞争快速增加。在行内,真的感受到一股疯狂涌入的洪流,虽然没以前那么暗爽,但依旧轻松能做起来,小有成绩。这个阶段就是“野蛮成长”。
就是这样的野蛮成长带了波节奏,屌丝逆袭和陡然而富的故事层出不穷,外加新老平台持续的招商和媒体的宣传,人们的认识逐渐偏离实际。行业不断发展,之后又经历了价格战,贴牌战,站外战,品牌战,资本战,而人们的认识似乎仍然停留在“容易做,出单快,利润高”的阶段,而且
更像是人们主观性选择了自己想认为的样子,刻意回避认识现实。今日不同往时,红利期过了就是过了,窗口期关了就是关了。哪个行业能一直野蛮成长?长长短短,不都要回归正规,追求专业、技术、服务和价值。
跨境电商必定经历优胜劣汰的洗牌。削尖脑袋挤进来,同时运营几十个账号,偷图跟卖,要好评刷评价,以次充好,抄袭侵权,恶性竞争…… 就问下,洗牌时你有什么理由留下来?再升一个维度,跨境电商只是外贸的一个B2C方式而已,也就是一个销售渠道,渠道可以做的很好,但你的全部就是渠道?跨境电商被炒的过火了,是时候该降降温了。早日回归本质,早日脚踏实地。
正文全剧终!
解答:
关于那个第四点我是故意不续的,希望大家通过思考得出适合自己的答案。知乎是个非常棒的平台,但他人的观点和经验更多在于参考和启发,结合实际情况需有自我判断,切勿照搬照抄,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现在进入跨境电商还有前途吗?有!大大的前途!还是一枚徐徐上升的朝阳。只是没有之前人们误以为so easy。跟大部分工作一样,需要专业能力、经验积累和持续努力。有个好处是,特别适合创业。
结语:
国外客户对中国货廉价垃圾的看法正在被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