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政策的演变引发了加速国内产业升级、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对外贸易发展等一系列效果,这些效果并非都是中国政府最初努力能够实现的,只是自由贸易本身所具有的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等功能在中国外贸政策演进过程中自行发挥作用,外贸政策通过的一系列效应才使得效果产生。
一、外贸政策引致效应。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任何一种外贸政策措施都会导致一国国内扭曲,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贸易保护程度越高,国内扭曲就越大;并且同关税壁垒相比,非关税壁垒造成的扭曲要大得多,国民福利净损失也要大得多。我国原来实行的计划贸易体制,实质上是诉诸非关税壁垒实施超保护贸易主义的一种模式。
二、外贸政策引致各种竞争效应。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中国广泛存在。自由化的竞争效应主要表现在:降低垄断程度,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高;贸易自由化并没有使原先受保护部门的产出减少,相反,贸易自由化竞争效应使垄断厂商面临一条更加平坦的需求曲线,迫使他们降低价格增加产量。竞争效应的存在使得自由化对国民福利的影响比完全竞争假定下的要大,也就是说,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贸易自由化不但会带来基于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效应,还会有各种竞争效应,后者的存在使得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影响大大增加。
三、外贸政策引致价格效应。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由于商品可以自由流动,导致各国产品价格趋于一致。在中国,那些进口保护程度愈低,进入自由竞争时代愈早的产业,其产品价格愈是接近世界价格。而进口保护程度愈高,开放愈晚的产业,其产品价格偏离世界价格愈多。同时只要各国产品价格趋于一致,各国的比较优势便得以凸现;一国通过国际贸易围绕着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产业,就可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定位外贸政策,改变出口支持方式,改进外贸政策目标,减少不必要行政干预,提高自由竞争程度,应是今后外贸政策调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