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课堂 外贸网站 外贸SEO 付费广告 社交营销 外贸营销 外贸推广 外贸知识 外贸政策 外贸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贸课堂 > 外贸百科 >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文化

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文化

  回顾文革期间,廿三里的u201c鸡毛换糖u201d及其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鸡毛换糖成为被打击对象,说鸡毛换糖是u201c弃农经商u201d、u201c投机倒把u201d、u201c资本主义尾巴u201d,与全国禁令相抵触,正是u201c山雨欲来风满楼u201d啊!那时,廿三里也成立了u201c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u201d,把那些在廿三里街上手拎蓝子叫卖的和摆地摊的赶得u201c嘭嘭u201d飞,禁止糖担外出鸡毛换糖,人要抓,钱要罚。但是,廿三里镇即使在文革这种割资本主义尾巴,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时期,糖担外出鸡毛换糖依然盛兴,那时廿三里镇外出鸡毛换糖的人员多达五千余人,经营范围不仅涉及到浙江周边的江西、福建等省,而且扩展到全国各地。随着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廿三里镇在原先鸡毛换糖小百货销售基础上,进入了开拓专业市场和专门经营小商品的新阶段,在20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廿三里镇就出现了几百个经营小商品的地摊,并于七十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廿三里鸡毛换糖队伍的真正壮大仍是举步维艰,直到1979年3月24日,时任中共义乌县委秘书的杨守春在《浙江日报》第二版发表了《u201c鸡毛换糖u201d的拨浪鼓又响了》一文,给廿三里镇乃至整个义乌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该文是全国第一篇报道义乌u201c鸡毛换糖u201d意义的新闻稿,被盛誉为u201c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声呐喊u201d,第一份u201c为民请命书u201d。文章充分肯定u201c鸡毛换糖u201d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其利多弊少,既推动了义乌红糖事业的发展,又换回来出口所需要的u201c红毛u201d,农田所需的作肥料用的u201c废鸡毛u201d,让粮食增产,农业增效,搞活流通,于国于民都有利。文章发表受到了经济、学术、新闻三界人士的盛赞。后来到1980年,鸡毛换糖才被允许,公商局也为鸡毛换糖颁发了临时许可证。于是,廿三里镇的男劳力一到空闲,便u201c倾剿而出u201d,村里可谓u201c十室九空u201d,盛况空前。事实上u201c鸡毛换糖u201d好处并非至此。如廿三里镇(公社)办的廿三里羽毛厂,就是在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的,当时它解决了农村数千人的就业问题,换回了外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可谓利国利民。直到1982年后,市场逐步向义乌县城集中民展,终成今日闻名遐迩的中国小商品世界,而廿三里的敲糖人正是义乌小商品世界的u201c始作俑者u201d。

  综观廿三里镇鸡毛换糖的历史,实质是一部拨浪鼓文化的发展史,其特点可概括为三方面的内涵:一是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意识;二是勇于开拓,敢为人先与百折不挠,刻苦务实的实干精神;三是讲求实利,注重经商,重商尚利的市场观念。而义乌市委领导朱连芳对拨浪鼓的文化内涵用三个字作了高度的概括:勤、聚、让。货郎以勤为本,不畏艰辛,做人家不愿做的赚头小的鸡毛换糖谓之勤;不管到天南地北,不管赚钱多或少,不敢随意乱花,而是把赚来的钱寄回家,从不敢忘记u201c节约u201d为本的光荣传统,此谓之为u201c聚u201d;谦让为本,和气生财,薄利多销谓之为u201c让u201d。这正是廿三里镇拨浪鼓历史文化的真实的写照。廿三里u201c拨浪鼓文化u201d的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正是推动廿三里乃至义乌社会经济高效、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正是这种动力,造就了廿三里人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使廿三里商人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

  如今,许多以前的廿三里镇敲糖帮,都已成了经济办厂能人,他们的眼光早已离开那鸡毛换糖的蝇头小利,把目标锁定在国际市场,国际品牌上。然而,廿三里人鸡毛换糖的精神,拨浪鼓的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u201c鸡毛换糖啰u2026u2026u201d,那声音悠长而亲切的吆喝声将永远激励廿三里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高歌猛进、更加美好!永不停步。

上一篇:义乌市廿三里街道历史


相关文章:

杭州市滨江区伟业路3号

业务热线(微信同号):18143453325

业务邮箱:2848414880@qq.com

业务QQ:2848414880

目标: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出海淘金

使命:为国内企业跨境出海提供动力支持

愿景:打造用户期待和尊重的外贸服务商

Copy © 外贸巴巴 www.waimao88.cn 版权所有备案号:浙ICP备180131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