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廿三里的拨浪鼓历史及其文化,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明末,已有为数不多的货郎在民间走街穿巷,初露雏形。到了清道光年间,已形成一个组织严密,分工细密的组织,这就是《义乌县志》所记载的廿三里u201c敲糖帮u201d的历史。
当时,廿三里u201c敲糖帮u201d按生意的活动方式,进行了严密的分工,具体分为u201c坐坊u201d和u201c担头u201d两类。u201c坐坊u201d,其组织有u201c糖坊u201d、u201c站头u201d、u201c行家u201d、u201c老土地u201d四种。u201c糖坊u201d的任务是把煎好的糖粒、糖饼、生姜糖用现金或货物贷给敲糖人,同时还收购代销敲糖人收来的货物;u201c站头u201d就是敲糖帮居住的小客栈,并经营糖担托运业务;u201c行家u201d专事采购各类小百货以供敲糖帮经营;u201c老土地u201d专收敲糖帮换回的货物。而u201c担头u201d,则是挑糖担赶生意者,u201c担头u201d里有几个领导人物,称为u201c老路头u201d,这类人由精于敲糖业务的人担当,且是从敲糖帮中公议推举的u201c精英人物u201d,其任务是由其独当一面,统帅一路糖担;u201c老路头u201d下又有u201c拢担u201d,是各村糖担的首领,由村推举并负责带领本村糖担,其能力略逊于u201c担头u201d;u201c拢担u201d下又有u201c年伯u201d,u201c年伯u201d的职位是由u201c拢担u201d任命,其任务是协助u201c拢担u201d的工作,同时,u201c年伯u201d要照管五至七副的u201c担头u201d;最后是糖担,又称u201c担头u201d。这些u201c担头u201d,就是u201c新手u201d,即初次出门的敲糖人,如同工匠所收的学徒,属u201c年伯u201d带领指导。另外,在吸收新糖担上,也要行拜年伯的手续。
至此,我们通过对历史上的廿三里u201c敲糖帮u201d的组织与经营方式进行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自然经济条件下民间自发的商品经济的活动方式,从表面现象看,它是u201c抱布贸丝u201d式的物物交换,但从组织及分工合作来看,完全是一种现代商业的组合,因为它完全具备现代商业的基本要素与功能。正因为廿三里敲糖帮的这种经营方式,使它具有了长期延续和发展的能力,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新的商品经济活动的强大生命力,催生了举世瞩目的义乌小商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