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倾销(Dumping)商品倾销就是指出口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产成本的价格,集中或持续地大量向国外市场抛售商品的行为。
商品倾销通常由私人垄断企业进行,但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直接对外进行商品倾销。如美国设立的农产品信贷公司,以高价收购国内农产品,然后在国外以比国内价格低一半的价格销售。商品倾销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占领国外市场。具体说来,有的是为了开辟新的市场,有的是为了维护原有市场的竞争地位,有的是为了解决国内产品u201c过剩u201d的危机,有的甚至为了控制他国的政治和经济。
从表面上看来,商品倾销会使出口商利润减少甚至亏损,但从长远来看却带来了出口国更重要的长期、整体的政治经济利益。况且,这些短时间的利润损失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得到补偿:一是通过贸易壁垒维持国内市场上的垄断高价,以弥补对外倾销的损失;二是通过国家有关机构提供各种出口补贴来补偿倾销亏损;三是现在损失将来补,即在国外倾销商品,等打垮外国竞争者,垄断了国外市场后再抬高价格,以弥补过去倾销的损失。
商品倾销又可分为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持续性倾销和隐蔽性倾销。偶然性倾销一般是因为销售季节已过,或因公司改营其他业务,而在国内市场上又较难出售这些剩余物资,出口商可能会临时性地实行倾销。掠夺性倾销又称间歇性倾销,是指频繁地使用倾销手段控制产品的销售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大量抛售商品,在击垮对手、占领市场后再大幅度提高价格,其目的是占领、垄断或掠夺国外市场,获取高额利润。持续性倾销是指长期地持久地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市场价格的方式在国际市场大量推销本国商品。这种倾销一般与国内经济长期出现过剩危机、失业问题严重等背景相关联。隐蔽性倾销是指出口商按国际市场上的正常价格出售商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商给予补偿。
外汇倾销(Exchange Dumping)外汇倾销是指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一种特殊手段。外汇倾销一直是许多国家出口鼓励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为各国最大限度地使用外汇倾销手段创造了便利。外汇倾销会产生两种有利于本国贸易的效应:
1、外汇倾销的本币贬值会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如1987年6月至1994年6月美元与日元的比价由1美元=150日元下跌到1美元=100日元,美元贬值了33.3%。假定一件在美国售价为100美元的商品出口到日本,按过去汇率折算,在日本市场售价为15000日元,而美元贬值后售价为10000日元。这时候出口商有三种均对自身有利的选择:(1)把价格降至10000日元,增强出口商品价格上的优势,在保持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出口额。(2)继续按15000日元的价格在日本市场出售该商品,按新汇率计算,每件商品可多收入5000日元(合50美元)的外汇倾销利润,出口额不变。(3)在10000~15000日元间酌量减价,既有一定的倾销利润,又会扩大出口额。
2、外汇倾销使外国货币升值,提高了外国商品的价格水平,从而降低进口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控制进口规模。仍以上述例子为证:如按过去1美元=150日元的比价,一件在日本售价为15000日元的商品出口到美国值100美元,而美元贬值后同一商品在美国的售价就为150美元,这必然给日本厂商带来不利。
当然,外汇倾销的上述效应具有滞后性、暂时性、有限性等缺点,要想行之有效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货币对外贬值的程度大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一般说来,货币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而只有在对外贬值的程度高于国内物价上涨程度时,才有可能u201c奖出限入u201d。但对外贬值必然引起国内物价上涨,当国内物价上涨程度赶上或超过货币对外贬值的程度时,外汇倾销就起不到作用了。但国内物价的相应上涨总是滞后于货币对外贬值一段时期,因此出口企业可在这段时期内从中获得外汇倾销的好处。
2、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后,其对出口作用的大小还要受到出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大小的制约。即随着商品价格的下跌,需求量会大增,则需求弹性大。如果出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大,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价格下跌的幅度,则货币贬值对商品出口的促进作用相应也比较大;如果出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则对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3、其他国家不同时进行同等程度的货币贬值措施。如果一国货币对外贬值,但对方国家的货币也进行同等程度的贬值,则两国货币贬值的效果就相互抵消了,汇率仍处于贬值前的水平而得不到货币对外贬值的利益。例如,60年代的u201c亚洲四小龙u201d相互间竞争激烈,台湾的新台币贬值30%,以期使产品更多地打入韩国市场,但韩元也贬值30%,以此抵消了新台币贬值的竞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