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经营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2005年7月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研究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显得格外迫切。日本企业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本币升值,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一、日元升值的历史及其对贸易的影响
(一)70年代前半期的日元升值
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贬值和停兑黄金,日元首次开始大幅升值。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日元由1美元兑换360日元升值到306日元。日元升值使日本经济增长率一度出现下降,但是在出口方面却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状态,部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如汽车、化学等还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以1972年为例,日本出口增长率仍保持在19%的水平,贸易顺差达到51美元。这主要是因为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出口价格改善,世界经济景气扩大带来需求增加,再加上日本产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竞争力提高,使得日本企业能够承受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
(二)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
1985年美国与日本等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签署“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升值,到1986年底升值到1美元兑换150-160日元。此次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出现“泡沫经济”,但是在出口方面,日元升值并没有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1988年、1990年日本贸易规模分别扩大到4000亿美元、5000亿美元,从1986年起,日本多数年份的贸易顺差都保持在500亿美元之上。这主要是因为同期美国和东南亚经济形势良好、日元升值引起海外投资大幅增加,带动了零部件产品出口的增长。
(三)90年代前半期的日元升值
从1990起日元再度升值,到1995年底,已由1美元兑换150日元升值90日元左右。这次升值的幅度虽没有85年大,但由于正处于“泡沫经济”崩溃,产业进行艰难调整,就业面临严重形势的时候,影响十分巨大。此次升值使日本的最终消费品出口大量减少、进口产品大幅增加。同时,也使海外直接投资大幅增长,从而带动了有关生产资料和零部件出口的扩大。
二、日本企业采取的应对外汇风险措施
(一)短期措施
1、外汇期货交易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直接促使美国推出外汇期货。在日本,通过外汇期货交易来回避金融风险已经为大部分企业所采用。据日本经产省统计,约有44%的日本企业会选择采取外汇期货交易来规避风险。
2、扩大日元结算
外汇风险主要存在于对外交易使用外币时,如果使用本国货币来结算,则可以避免外汇风险。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企业采用日元结算的交易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进口方面,日元结算率已由1986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25%。
3、外汇资产平衡
上世纪80年中期,日本许多跨国企业开始在欧洲等地设立金融运营公司,通过对冲和债权、债务调整等,从公司全局考虑,对外汇资产进行管理和平衡。但这种措施仅限于跨国企业,对中小企业则难以适用。日本也只有4%的企业采取这种措施。
4、反向交易平衡
日元升值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因此,日本既有出口又有进口业务的大公司,主要是综合商社,采取了减少出口,扩大进口的措施来规避日元升值带来的风险,维持公司的盈利。但这种方法适用企业也较少,只有约4%。
5、价格转嫁
将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增长部分,转嫁到出口商品价格上,由海外进口商承担部分风险。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方法存在较大难度。
(二)中长期措施
短期的金融措施并不能完全回避外汇风险,因此必须从中长期的产品结构调整入手。日本企业正是采取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等措施,才真正克服了日元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别化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日本电视机就经历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平面电视、数码电视等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汽车也实现了由大众车向高级车、混合动力车的转变。二是要通过技术革新、增加廉价零部件进口、减少能耗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
2、加快海外转移,强化海外生产体制,扩大多边贸易
充分利用日元升值带来的优势,建立全球化生产体制,同时提高当地零部件采购比例,培育当地协作企业,扩大多边贸易。这样既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又能够确立全球化的内部分工体系,还可以带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日本汽车业在这方面有出色表现。从80年代开始,丰田等日本汽车企业开始在美国本土进行生产,既解决了日美两国贸易摩擦问题,同时又扩大了日本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到1995年日本汽车企业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已占到了美国市场份额的20.7%,而在1985年这个数字仅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