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外贸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
一、外贸政策由单纯保护转变为“奖出限入”保护。改革前,中国寻求的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方针,对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熟悉不足。实行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熟悉到对外贸易提高本国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中国经济建设方针转变为“利用两种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发展本国经济”,出口开始受到鼓励,外贸政策转变为“奖出限入”保护。
二、外贸政策目标由“调剂余缺”转变为“推动经济增长”。改革前,由于对外贸作用的片面熟悉,贸易政策追求“调剂余缺,互通有无”目标。改革后,中国对外开放十几年的经验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非凡是亚洲“四小龙”的贸易实践表明,越是开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得越快。随着中国对外贸作用熟悉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转向追求外贸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目标。
三、外贸政策调整从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延伸。中国外贸政策演变大体经过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重点是改革微观经营机制,通过放权,实行外汇留成等激励外贸企业出口积极性;第二阶段(1988年~1993年),重点是改革外汇资源配置制度,实行汇率双轨制(是一种让利方式,同样属于微观领域的改革),取消出口补贴;第三阶段(1994年以来),重点是改革宏观政策环境里的汇率,取消汇率双轨制,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治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四、外贸政策从隐形保护转变为规范性显性保护。改革前,政策手段虽然有,但作用不大,调控对外贸易活动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计划贸易。计划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于很难估算,因此我们说它是一种隐形保护。改革以后,随着计划经济的作用逐渐减退,隐形的保护贸易难以为继,而又不可能取消贸易保护,因而只有加强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经济手段在进出口中的调控作用。同时在逐步与国际接轨过程中,政策手段日趋规范化。由于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对一国国内经济影响可以大体上进行估算,这样原先隐形的保护贸易做法便转变为规范性显性保护贸易做法。
五、外贸政策以“扩大出口”为基本方针。中国外贸政策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即打破国家垄断对外贸易局面,赋予更多企业外贸经营权。尔后的每一次重大调整亦都是在原先政策中存在着不利于出口扩大因素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扩大出口”成为外贸政策调整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