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类加工贸易产品目录出台,是7月1日以来国家外贸新政第三次“重拳”出手。不同企业对外贸新政的解读和理解各不相同。
外贸新政紧逼,让潜在危机凸显出来,也让潜在机遇变成了现实机遇。认清形势、顺势而为抓调整转型,是正确解读、落实外贸新政的第一步。调整,也有个质量问题。是深层次调整,还是浅层次调整;是着眼长远的调整,还是“救火式”的即期调整,这是我们当前必须厘清的基本思路。有的企业,外贸新政一出台就精细算账,将压力向供货商和进口商两头传递,这是眼下必不可少的“功课”,但还只是一种治标行为。治本之举,应是立足长远,将外贸政策调整当作稳定人才队伍、打造自主品牌、创新经营思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机遇。
古人云,“谋先,事则昌”。这次外贸政策调整,一些“动作”先人一步的企业成了受益者。钢铁是国家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之一,但南京钢铁集团依靠特种钢和去年完成的世界一流中厚板卷生产线,已在国际市场奠定了独特地位,在他们看来,外贸新政恰恰会使得出口环境更为有序。苏美达集团在政策调整中本应“受伤”,当家产品手动工具出口退税率从17%降到9%,但这家公司的实际情况却出人意料——经过多年创新设计,他们的产品在欧美市场举足轻重,仅仅一个多月,所有产品的价格调整都已到位。是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保证了这些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
当然,顺势而为抓调整,有时还意味着放弃,也可能包含着失败。因此,要有壮士断臂的勇气和魄力,要有不计一时一地得失的高远眼光。苏豪集团为打造出口品牌,用十几年努力,投入了几千万,一度收效并不明显,出口规模也曾萎缩,但坚持了下来就有收获,这次调整,其品牌产品所受影响微乎其微,就因为有了较大利润空间。
换种眼光、换个角度看外贸新政,正是外贸企业实现“转身”、经济提高国际化水平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