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某音,发现不少外贸甩货的。文案多数是“疫情影响,客户取消订单,尾货清仓……”,品类啥都有,衣服鞋子包包算是常见的,还有安防用品、厨具、家居家纺等等,看起来各行各业都困难。
直播甩货是底层从业人员的“应激反应”,而高层也频频喊话“出口转内销”。近期不少场合,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表示要帮助外贸企业渡难关,其中支持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就是一条。
之前说过要聊一聊直播带货就能拯救外贸吗,结合出口转内销这个话题也一起说说。某种程度上,通过短视频销售外贸尾货,也算是转向国内销售。
一、产品的适销性
所谓适销性,就是产品适不适合在国内市场销售,适不适合“转内销”。不要以为出口给外国人用的东西,就一样适合中国人使用。
简单来说,衣服的尺码,美国人穿的S码,可能在国内已经是L码的标准了。衣服讲版型、鞋子讲楦型,不同国家区域的人,身材是存在差异性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各国的文化、审美也不一样,具备拉丁风情的衣服在旅游地购买还当作异国风情,在中国常年穿着就很奇怪。
再说包包,一些经典款可能还能赚内销。但出口欧美的包袋,尤其是随身包不少是只有搭扣没有拉链,而中国人更习惯用拉链把袋口封起来。
鞋服包,无论是男女童的,出口转内销都可能遇上你的产品并不适合中国消费者使用。况且,可能还涉及到品牌授权销售问题。
再说3C产品、家电等,不同国家对电子产品的进口准入资质是不一样的,各国的插座规格、电流输入输出标准各有不同,这些产品放到中国的使用环境里,就是一个摆设。
个人觉得餐具厨具适销性会更好一些。一来是生活用品,二来使用条件差不多,国外常用烤箱,某些厨具的耐热性更好,做工和用料也会适合一些消费升级的用户。我也看到1688上能够快速出单的,不少是餐具厨具企业,这类产品在全球都可以找到普适性较好的客户,关键是价格如何把控。
总之,外贸工厂想转内销,一定要先看看自己的产品,到底适不适合国内消费者使用。
二、营商环境不同
这些年接触了很多外贸老板,前几年遇上的几次外贸危机也让不少老板转向“两条腿”走路。他们的一些艰辛历史,也许可以为“出口转内销”参考。
不少老板都提到当时选择做外贸的原因是:简单。对接客户、拿到订单、专研产品、按时出货收款。虽然利润薄,但量大,都是B2B的贸易,遇到大的采购商,只需要一两个稳定大单,足以养活一个厂。甚至连产品开发、设计等等都不用做,国外的客户负责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工厂按着客户要求的样式做出来就行。
内销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1.渠道。外贸客户对接的多数是采购商,采购商再去找分销渠道。但在国内,你的产品适合在哪里卖怎么卖,是在SHOPPING MALL开专卖店,进专业市场,还是走商超路边零售,都是一门学问。有些老板派出去的业务员,跑一个月都未必能接触到渠道负责人,茫然无绪。
至于现在很流行的建电商渠道,今年找我问跨境电商和国内电商运营人才的企业都不少。电商发展的这些年,人才有点青黄不接,尤其现在电商也已经分传统电商和微商、抖商了,人才没那么好找,建议企业找代运营或者内部培养。
至于直播带货。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直播这一模式的分析文章,直播卖货对于供应商来说赚不到多少钱,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如果想迅速回笼部分资金,可以试试。想打品牌或者赚钱,不太实际。
2.资金。做外贸,谈下单子后一般先收订金再开工,各行各业不一样,一般30%左右,对于一些熟客,也可能不收订金就开始采购原材料,货发出去前或者发船后收尾款。回款周期正常比较可预测可控。但做国内市场,先垫资做产品,然后再铺货,可能还要花渠道费、营销费等等,不同渠道的结款周期还不一样,为了催债还有各种花销。这些都是一些传统外贸老板不愿意转战国内市场的原因,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复杂,还有资金包袱。
3.财税。出口转内销,还涉及到一些专有的财税政策,这个得看企业有没有专业的团队来应对。
个人建议长期做B2B的企业,如果产品特性不适合国内销售,还是多寻找海外线上的销售渠道吧。
今年因为疫情影响,不少国内外的行业展会都被取消,线下拓客会遇到不少障碍。不少展会也已经“线上化”,比如后天要开幕的广交会,比如香港贸发局早就有“贸发采购网”等等。
或者自己建个独立站,也是好选择,而且询盘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