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图案画、人物画、动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植物画等等,各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成就,展示着特有的艺术效果。
绘制了干年的敦煌图案画是敦煌壁画众多内容中光彩夺目的一部分。它以富于变化又有规律的色彩与形制装饰着建筑、壁画和泥塑,同时又有独立存在的形态。今天,我们继承这部分文化遗产,领悟它的美,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启迪我们的灵感,使其更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藻井是敦煌图案的集中、综合表现形态。藻井者,交木为井,饰以藻文,位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顶部。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火克金、水克火,在极怕失火的木制构件上绘以水生植物的变形花纹,不但美观也蕴含防火之意。
敦煌图案画与敦煌人物画的起始与终止时代相同,都经历了从十六国至元代末年的干年绘制时段。此间图案的创作绘制从来没有停止过,其源流一脉相承,但各个时代风格却又不尽相同,完美地走过了其整个艺术历程。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过程都处在自发、自觉的自然状态之下,是人类思想状态的具象表达。现就其时代脉络与艺术表现风格作以下论述。
北朝时期指的是北魏、西魏、北凉、北周等政权统治敦煌的时期,其时间相当于公元386年至公元581年。北朝是敦煌石窟艺术的初发期,整个艺术形态都呈现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互映的特色。北朝藻井仿中原交木叠涩如井的传统结构,凡绘藻井必先画成方井与岔角交织的框架,然后按形装饰。北朝图案简练鲜明,纹饰种类少,形象单纯,组合也简单。同一纹样反复连续即为边饰,几种边饰相连,中置一莲花即为井心。纹样主要有莲荷纹、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祥禽瑞兽纹等,造型简洁而朴实,利用正、反、俯、仰的变化,丰富着边饰的内容。如几何纹,它只是用不同的几何构图,利用数的变化规律,相间填色,使简单的网线变化出丰富的内容。
平棋是由若干个边饰组成的方井连接而成,每个方井均为两重套叠,井心比较宽大,中置一大莲花,如车轮状。平板图案的结构与藻井相同,式样接近。区别在于平棋是并列的棋格式连续图案,四周无垂爱纹。北朝各窟平棋装饰集中了各种纹样,繁简虚实配合构成一个统一的装饰整体。
人字披图案是北朝图案中最富于变化的一部分,它模仿了中原木构建筑的人字顶。它是莲花忍冬纹唱主角的舞台,所有的人字披图案都以莲花忍冬藤蔓纹为基础,穿插着菩萨、飞天、化生童子、祥禽瑞兽纹等图案。纹饰自由舒展,在室内构成了青藤绕梁、仙人出没、祥禽凌空瑞兽攀缘的仙境。
隋代图案在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了中原传统文化艺术与新来的西亚风格,绘制出了崭新图案。其内容丰富、变化多端,形象纤细秀丽,造型自由活泼。各窟图案不见依样仿制、因陈抄袭,而是相互吸取精华、争奇斗艳。
隋代藻井依其结构和井心纹样可分为五类,即方井套叠藻井、盘室莲花藻井、飞天莲花藻井、双龙莲花藻井、大莲花藻井。在色彩搭配上已具多样性,构图形制则出现多种纹饰反复穿插现象。
连珠纹是隋代出现的新纹样,是波斯艺术在石窟中的体现。隋代图案是丰富的,它的石窟建筑结构与图案的演进对唐代藻井装饰艺术的影响是直接的。但隋代是短暂的,这一繁荣带有一种过渡性,之后的石窟图案装饰进入了一个雄阔而崭新的时期。
唐代藻井纹样丰富,巧变不绝,干姿百态,其变化似无章可循,细细体味仍可见其特点奇思驰骋,饰纹绮丽,精于雕琢,耐人寻味。“满目华彩而不媚俗”,正是盛世百业俱兴的物质基础体现在精神世界的写照。
莲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象征,又是纯洁的标志,与中国的贞洁、多子风俗相关。唐代藻井图案中莲花、卷草、团花、几何纹、祥禽瑞兽纹等,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是莲花。就时间、内容和形式来看,唐代藻井图案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唐——初唐前期藻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莲花藻井,井心画一大莲花,井外饰物甚少,形象比较单纯,基本上是隋代风格的延续。另一种井心为十字或米字形与圆环套叠,大多绘有中亚地区特产的花果变形内容,是初唐出现的新式纹样,也是西域文化活跃于汉地的实例。初唐后期藻井井心比较宽大,井内大莲花多以线形莲瓣纹与云头纹、叶纹组合而成,花形呈放射状。井心比较充实,井外边饰层次较少,边饰多以毒草纹、半团花为主,多数藻井没有垂幔。
盛唐——藻井纹样的创作组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藻井作为窟顶华盖形式,其结构格式已基本定型,即由井心莲花、井外边饰、外围垂慢三部分组成。井心莲花层次繁缛华丽,充溢着富贵气象。井外边饰纹样以毒草、团花、半团花为主,垂幔纹样简略。毒草纹变为多茎多叶,花叶首尾相连,叶纹反转卷曲,日渐繁丽。团花纹层增多,形象丰富,有桃形莲花瓣团花、多裂叶形团花、圆叶形团花以及三种花形混合组成的团花,是团花最为丰富的时期。
盛唐后期藻井井心较小,井心莲花呈现团花状,井外边饰层次增多,纹样以大团花、大菱格纹为主,其次有白花蔓草、半团花、多瓣小花、小菱格、方胜、方璧、龟甲纹等。
中晚唐——继承盛唐图案之后向前发展的又一高峰。以茶花纹、祥禽瑞兽纹为其特征,但渐起了程式化的端倪。这一时期的图案渐入清凉的莲花世界,于是一幅幅与珍禽灵兽结合的灵鸟莲花藻井、团龙鹦鹉、莲花藻井、蹲狮藻井、团龙藻井等在晚唐又盛极一时,尤其团龙纹一经出现,就在晚唐藻井中得到尽心发挥,影响了以后很长一段时期。
五代、宋、西夏发展了晚唐纹饰丰富与饱满的特点工程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缺少绘画的随意性。这时期龙凤与固有的佛教题材纹饰融为一体,表明佛教与民俗文化的融合。藻井井心部位已出现浮塑贴金技法,使藻井井心显得瑰丽堂皇,但缺少生动性。
元代藻井更多注重形象的齐全、层次的繁杂,以满工铺地的工艺形式展开纹饰与色的布列,又不复制前朝,具有其时代特征。
西夏、元代佛教信仰的淡疏,加上中原政权对西域统治的渐衰,使从事佛教建筑艺术的画匠及其创意组织者的职业已非时代所必要等诸多原因,使敦煌图案这一门靠纹饰色彩、信仰与梦而存在的艺术走到了尽头。难以想象创造华丽天空的最后一位才俊,是怎样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地离开已经人气凋零的莫高窟的。
一门艺术的确立,必须有其诞生的文化背景,在经历其必要的发展过程达到高峰后逐渐平稳发展,之后渐渐走向衰退。敦煌图案艺术的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干年,在干年的艺术创作中,敦煌图案本来应该产生的辉煌和达到的顶峰都已实现,使它极其成熟而自成体系,艺术生命拥有了完美的句号。每一幅图案都经过当世文化的浸润和创作者的反复推敲,是时代精神的缩影。从这个角度看,敦煌艺术虽然终结了,但它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来源:美展国艺创作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