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俄罗斯语言学遗产:理论、方法及流派 | 赵爱国 | 国家社科 |
中日韩三国语言文化比较 | 施晖 | 国家社科 |
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对比研究 | 周民权 | 国家社科 |
英汉语篇间接回指对比研究 | 王军 | 国家社科 |
澳大利亚文学的批评传统 | 王腊宝 | 国家社科 |
美国经典作家的生态视域和自然思想 | 朱新福 | 教育部 |
中国治水神话的 生态意识研究 | 朴桂玉 | 教育部 |
中日两国礼貌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 | 施晖 | 教育部 |
利维斯道德批评研究 | 孟祥春 | 省社科 |
西方 语义学理论发展史研究 | 苏晓军 | 省社科 |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美国文学经典研究 | 朱新福 | 省社科 |
韩国古代文学中的中国江南意象研究 | 朴桂玉 | 省社科 |
英语时态系统范畴化的 转喻机制 | 张凤娟 | 教育厅 |
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 高永晨 | 教育厅 |
语篇的修辞批评模式研究 | 袁影 | 教育厅 |
萨尔曼·拉什迪的u201c越界u201d诗学研究 | 黄芝 | 教育厅 |
构式对词项的压制研究 | 董成如 | 教育厅 |
基于网络的英语自主听力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王海贞 | 教育厅 |
全球本土化: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角 | 高永晨 | 教育厅 |
英语公众演讲与传播学研究 | 祝蔚红 | 教育厅 |
英国女性移民小说研究 | 方红 | 教育厅 |
跨文化视角下的u201c性向词汇u201d体系研究 | 施晖 | 教育厅 |
学院派小说与学院文化 | 宋艳芳 | 教育厅 |
中学英语词汇现状调查 | 贾冠杰 | 全国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
苏南地区优秀外语教育传统研究 | 顾佩娅 |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现状研究 | 王宇 |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
苏州市日资企业三十年发展与现状调查 | 高鹏飞 | 苏州市 |
苏州园林标识系统英译规范研究 | 杜争鸣 | 苏州市 |
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的英语教育发展 | 孙倚娜 | 苏州市 |
苏州地方特色语言保护研究 | 姜瑾 | 苏州市 |
苏州市翻译 中介服务业:现状与发展 | 杨志红 | 苏州市 |
琼·莱利与无所归依的黑人女性移民 | 《外国文学》2008年第5期 | 方红 |
夏目漱石《明暗》论 | 《日本文艺研究》(日本)2008年第59卷第3-4期 | 高鹏飞 |
夏目漱石《门》论 | 《日本文艺学》(日本)2008年第44期 | 高鹏飞 |
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动力、趋势与展望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 | 高永晨 |
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国外外语教学》2008年第3期 | 顾佩娅 |
解析优秀外语教师认知过程与专业发展 | 《 外语研究》2008年第3期 | 顾佩娅 |
'中国各体英语'的历史演变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7期 | 顾卫星 |
'学术交流'课--更高要求层次的可选课程 | 《 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9期 | 顾卫星 |
中国职业英语教学的先驱 |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5期 | 顾卫星 |
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 算学馆评析 |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 顾卫星 |
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中动词语法型式使用跟踪研究 |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40卷第2期 | 衡仁权 |
从天真到成熟u2014u2014论《 午夜的孩子》中的u201c成长u201d | 《 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 | 黄芝 |
多语心理词汇模式与二语习得研究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6期 | 贾冠杰 |
外语教师个人理论研究 | 《 中国外语》2008年第2期 | 贾冠杰 |
现代俄语中 借词变异现象研究 | 《 外语学刊》2008年第4期 | 姜艳红 |
说理的语言价值和语句描写 | 《法国研究》2007年第4期 | 李元华 |
表添加义的连接词u201c甚至u201d、u201c连u2026也/都u2026u201d及其语义价值 | 《法国研究》2008年第2期 | 李元华 |
从 译介学的角度看日本的u201c翻案小说u201d |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 潘文东 |
旋流梦故事的神话学考察 | 《新国语教育》2007年第77号 | 朴桂玉 |
从u201c性向词汇u201d重新审视日本人与日本社会 | 《 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 | 施晖 |
语言行为的汉日对比研究 | 《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1期 | 施晖 |
最感谢表现についての日中比较 | 《中国学研究论集》2007第19号 | 施晖 |
解构与背叛的迷宫:布雷德伯里的《克里米纳博士》 | 《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 | 宋艳芳 |
认知文体学研究:选择性述评 | 《 重庆大学学报》2008第1期 | 苏晓军 |
过程写作法中图式的激活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 陶滢 |
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评分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使用 |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原 国外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 王海贞 |
翻译研究在新世纪新转向 |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 王宏 |
当代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 | 《外语研究》2008年第2期 | 王宏 |
真情译诗,形神兼似 | 《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 | 王宏 |
N1 N2结构中的意念焦点 | 《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 王军 |
英汉 复合名词的非语义特征及相关认知阐释 | 《外国语》2008年第2期 | 王军 |
论回指词语之概念重现 | 《 外语学刊》2008年第3期 | 王军 |
英语影视课程的组织与设计 | 《 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第1期 | 卫岭 |
论日语条件表达u201cバu201d用法的多样性 |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 徐卫 |
试析英语书信中话语范围对话语基调的制约 | 《 中国外语》2008年第4期 | 袁影 |
翻译研究在新世纪新转向 |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 曾艳 |
《 邯郸记》和《 麦克白》中女性形象的异同 |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 张玲 |
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第一 |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3期 | 张荣华 |
洛特曼四维一体 符号学思想论略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期 | 赵爱国 |
20世纪俄罗斯 符号学研究的历史分期问题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 赵爱国 |
言语交际与孙子兵法原则(Речев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принципы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Сунь Цзы) | 《莫斯科大学学报》 ( 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08年第4期 | 周民权 |
交际谋略思维与行为:道德伦理范畴(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стратагемное мышление и поведение:его моральные и э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 《现代人文研究》(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гуманитар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俄罗斯)2008年第1期 | 周民权 |
呉湖帆の书と书学(一) | 书法汉学研究创刊号2007.7 | 朱刚 |
呉湖帆の书と书学(二) | 书法汉学研究第二号2008.1 | 朱刚 |
呉湖帆の书と书学(三) | 书法汉学研究第三号2008.7 | 朱刚 |
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视域与自然思想 | 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2期 | 朱新福 |
经典重读:也谈小说《熊》的生态启示 | 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到4期 | 朱新福 |
构式对词项压制的探索 | 《 外语学刊》2009年第5期 | 董成如 |
二语学习中口语输出对语言形式注意度的影响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三期 | 高燕红 |
从跨文化视角看 世界环境日主题标语与中国环保标语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9期 | 高永晨 |
学子歌声中的 东吴大学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 顾卫星 |
传统与创新:试论晚清英语教学特点及其启示 |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5期 | 顾卫星 |
借用·混合·转换:拉什迪语码挪用之社会语言学分析 | 《外国文学》2009年第1期 | 黄芝 |
叹息与渴念u2014u2014论《失落的传承》的u201c宁静的自得u201d观 | 《 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 黄芝 |
日语转述语初探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 金磊 |
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汇呈现的策略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 冷洁 |
一种被忽视的外语教学法u2014u2014试论17世纪夸美纽斯的语言教学法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 吕玉冬 |
为历史正名:u201c洋务运动u201d英译名评析 |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第1期 | 孟祥春 |
汉英短语翻译中的趋避思维与策略探讨 | 《 中国翻译》2009年第2期 | 孟祥春 |
人生u2014人性u2014道德: 吴宓文学思想的内在结构研究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 孟祥春 |
语言行为的汉日对比研究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 施晖 |
穿梭在身份之网中u2014u2014评布雷德伯里的《兑换率》 | 《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 | 宋艳芳 |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 《外国语》2009年第5期 | 苏晓军 |
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 | 《 外语研究》2009年第2期 | 孙倚娜 |
试论典籍英译教材的编写 | 《 中国外语》2009年第2期 | 王宏 |
概念匹配、回指释义与概念转移:篇章回指研究的新思路 | 《 外语学刊》2009年第5期 | 王军 |
女权、爱情与当代澳大利亚女性小说 | 《 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 | 王腊宝 |
安杰拉卡特的女性主义新童话 | 《 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5期 | 王腊宝 |
创伤记忆的思想与艺术升华u2014u2014简析奥尼尔的《拉撒路笑了》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 卫岭 |
u201c面具u201d下的创伤记忆与人性故事u2014u2014读奥尼尔的《 大神布朗》 | 《 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 | 卫岭 |
卡夫卡的非理性空间 | 《 同济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 张莉 |
继承和创新u2014 汪榕培、 王之江主编的《 英语词汇学》评介 | 《 外语界》2009年第3期 | 张玲 |
现状与创新---综合性大学俄语学科建设发微 | 《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1期 | 赵爱国 |
谈洛特曼对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建构 | 《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3期 | 赵爱国 |
中国俄语学:传统与创新 | 《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4期 | 赵爱国 |
РКИ理论对中国俄语教学的影响 | 《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1期 | 周民权 |
20世纪俄语语用学研究 |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 周民权 |
俄语 音位研究中的一个争议问题 | 《 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第6期 | 周民权 |
Язык и гендер в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ом речевом этикете(俄汉言语礼节中的语言与社会性别探究) | 《语文学问题研究》(俄罗斯, Россия, Вопросы 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х наук)2009年第3期) | 周民权 |
待遇表现から见る原因・理由を表す「から」「ので」ー中国の 日本语学习者と日本语母语话者を比较してー | 『 言语文化学研究 言语情报编』2009年第4号 | 周升干 |
杭州市滨江区伟业路3号
业务热线(微信同号):18143453325
业务邮箱:2848414880@qq.com
业务QQ:2848414880
顶部
合作
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