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年之所以能在其间游刃有余,并不是因为他和这些官员有特殊关系,是因为他对这些官员的心态了解得透彻:一方面领导们想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作出政绩;另一方面,许多国营企业经营管理确实存在问题,是个大包袱。现在有人出资收购,出资的人又可以信任,不妨尝试一下。
这样的作风让黄鸿年与各地的合作,既不是先君子后小人,也不是先小人后君子,而是只君子不小人,让双方都在体体面面中保持着友好。做了生意,也交了朋友。u201c我一生都坚持一个原则,从不刻薄别人,让一让,得到更多。所以我想得开,看大趋势,不斤斤计较,一夜之间就可以签几十个企业。u201d黄鸿年说。另外他也强调,在中国做生意不能像西方人那么呆板,既要守法又要灵活,既要聪明又要糊涂。大方向上一定要聪明,小问题上吃亏是福,难得糊涂。
在中国管理企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之多,远非海外的企业家所能想象。黄鸿年的合资计划需要与方方面面的人士打交道,政府领导,工会、企业管理层。这也是他的强项。每到这样的关键时候,他在中国的插队经历,好客之风就会发挥重大作用。
交朋友有三项基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认知。他每到一处,开始时并不认识省、市领导,但因为很多和他都是同属一代人,有上山下乡的共同经历,所以一旦接触,很快就产生共鸣。去卡拉OK,国内的有些领导们为了照顾他,点邓丽君的歌,而他高声吟唱的却是革命歌曲。往往是一曲唱罢,震惊四座,听者与唱者瞬间从陌生变得熟悉,对青年时代的共同回忆立刻加深了彼此的友谊。能够得到这些政府领导的信任,也是黄鸿年企业版图迅速扩展的重要原因。
1970年离开中国时,黄鸿年曾深深为自己在那10年间的u201c荒度时日,浪费青春u201d而遗憾。在中国展开投资后,他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u201c现在回想起那整整10年,我觉得不但没有浪费,反而是一个无形的宝贵资产。u20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