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案例研究,我们初步发现,中国企业对供应链管理基本不了解。供应商与制造商(客户)可以维持合作关系,相互满意程度高,但是供应链支撑技术应用基础薄弱,难以形成供应链管理整体链条增值的目标。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配套,国际贸易出口居前,是目前国际采购的热点地区。中国中小企业在制造业国际采购中还属于简单贸易关系,而不是供应链管理意义下的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缺乏了解,仍旧采用旧有的运营管理模式。相对外贸企业而言,制造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低、国际商务能力弱,不能形成对供应链管理环境的支撑。外贸企业是目前国际采购中的主要供应商,电子商务应用对改善当前国际供应链管理还不能作为主要因素。
少部分中型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刚刚开始进入MRPⅡ、ERP的应用,而真正意义上应用供应链管理的中国本土企业,除了极少数的知名大企业,几乎是凤毛麟角。
从国际合作伙伴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内部管理还不具备衔接SCM的条件,必须先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一是内部的生产管理,二是销售的渠道,把这两个环节上的数据先整合清楚。是实施SCM的首要条件。制造业的SCM的应用比商业领域难度要大,包括的面要广。
国际供应链的衔接比国内供应链的因素更复杂,涉及到语言、文化上的障碍,知识能力和运作习惯的不同,信息的沟通合共享更加困难。对国际性供应链运作,在很多程度上还受到国际贸易体制和政策的牵制。此外,社会环境因素也是阻碍SCM发展的因素,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建立不起来,缺乏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供应链很难达到顺畅。
谁是面向国际制造业采购的中国供应商?
这些供应商包括了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和中国本土企业。这些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应用SCM的程度上有很大的不同。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应用SCM程度较高,中国本土大企业刚刚进入这个领域,内部供应链管理应用发展很快。外部供应链,尤其是国际供应链的方面有较大差距。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供应商徘徊于供应链管理之外?
企业管理模式从MRPⅡ-ERP到SCM,理论上发展很快,但实践上却往往不可以超越。面对全球制造业一体化,在国际资源战略中取得竞争优势,中国本土的供应商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没有内部供应链管理的数据利用MRPⅡ或者ERP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共享和计算机辅助管理,让企业的运作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支撑平台上,根据自身情况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构。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进入外部的供应链,具有与国际制造商接轨的能力。有些企业在没有搞懂SCM思想精髓的情况下,不顾实际,生搬硬套,造成了应用SCM的失败,这种经验教训让其他企业对SCM视为畏途。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是合作。中国本土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习惯于听命上级领导,对纵向关系非常重视,而对像SCM这种横向关系的管理方式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这对SCM的应用具有较深层次的内在影响。
下游制造商对供应商缺少激励机制,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条件,对供应商进行价格战,经常更换供应商,信息交流共享的程度低,难以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信任关系,供应链关系还停留在传统竞争阶段,很容易崩溃。
从中国企业运行的大环境看,国内企业之间不能履行合同、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企业商誉受到损害,社会信用危机增加,这些也是阻碍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因素——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这样的运行环境还导致了国内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不同步,合作难以为继。
对于中国企业加入国际供应链,还受到文化差异、知识能力、语言和国际商务习惯的制约,在信息共享和企业合作目标上都带来更多的难度。因此,中国本土供应商要进入国际供应链,需要有一个从企业内部供应链到国内供应链,再进入国际供应链的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中国合格供应商的标准应当如何界定?
以往对供应商的选择,常常站在下游制造商的立场上遵从任务标准来进行。1997年研究人员对中国选择供应商标准的调查中,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按照权重依次为质量(98.5%)、价格(92.4%)、交货提前期(69.7%)、品种柔性(45.5%)、价格折中(30.3%)、批量折中(21%)。
这些标准是买方市场条件下,采购商对供应商标准的任务需求,这与国际上选择供应商的标准的研究趋于一致。在“中国国际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的案例研究中,供应商企业对“合格供应商的重要因素”的答案,也表现了这种一致性。
但是,这样一种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忽视了SCM所强调的合作伙伴关系,仅仅从买家自身需求目标出发,没有考虑采购商与供应商的互动效应和配合标准,所以在实践上容易产间合作企业间组织目标的冲突,导致供应链管理整体目标难以实现。
为了实现选择供应商的任务相关标准,应首先考虑应链上的伙伴相关标准,这在供应链管理中更具有战略意义。因为伙伴相关标准超越了采购商对供应商的单向选择,而变成了双方相互遵守的默契,从竞争变成双赢,从短期行为变为长远合作,从敌对变为信任,从单一的物流周转变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周转,从而强化了供应链的战略联盟,使得任务相关标准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