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沟通法
有些公司尽量开放内部的沟通管道,把“传言”的破坏性降到最低;有的公司则是善用“传言”来找到改良体制的蛛丝马迹。
|
沟通除了通过正式的管道,如上司告知、公告、内部刊物外,还有一种“葡萄藤式的沟通”。指的是通过非正式管道传递沟通信息,也就是所谓的“传言”。
一般而言,“传言”代表着似是而非、未经证实的信息。“传言”的英文原意是“葡萄藤”,原来当美国内战时,通讯电报系统就像葡萄藤一样,在树木间缠绕,而这些电讯系统所传达的消息,往往不是很正确,需要仔细推敲,或进一步查证。
同样的道理,在组织机构里,“传言”常常像葡萄藤一样四处攀爬。有了“传言”,就说明有一个“放风声的人”。
(一)传言有正负效果“放风声的人”如果是带着怒气,有意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些“传言”就是恶意中伤,也就是“造谣”。
“放风声的人”如果是带着善意,想试探一项政策,或一个人事命令的可行性,希望提前修正,那么,这些“传言”就变成了“预告”。
我们常在报纸上看到某主管部门的高层人士(不具名)放话说,可能在最近实行某某新政策,实际上这种政策可能仅止于构想。如果舆论或民意表示欢迎,就可能付诸实施;如果舆论或民意多数反对,则可能将此政策束之高阁。所有这种放风声式的沟通,都属传言沟通。
(二)放风声者似隐形人通常,“放风声的人”像是隐形人,看不到身影,见不到嘴脸,却在企业组织里“如影随形”。有些公司尽量开放内部的沟通管道,把“传言”的破坏性降到最低;有的公司则是善用“传言”来找到改良体制的蛛丝马迹。
事实上,“葡萄藤”所到之处不只是公司,凡是有人的地方,“葡萄藤”就会伸展它的“绿爪”。社会上、学校里、朋友间、家庭中,处处都有“葡萄藤”的踪迹。
不管在哪一种场合,传言都可能会有两个方面的结果,例如,小张和筱云原是男女朋友,但因为某种原因,筱云不太理会小张,小张为了吸引筱云的注意,于是放风声说隔壁办公室的明佳最近和他过往甚密。小张的传言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筱云担心明佳抢走小张,而回心转意;一是筱云认为小张花心,而更加疏远他。
(三)流言止于智者明智的人善于辨别“传言”究竟是善意,还是恶意,不容易被“传言”影响自己的情绪或决定。明智的人也绝不去滋养“葡萄藤”,倒是在“葡萄藤”缠过来的时候,知道如何进退拿捏。
组织中碰到不利的传言,通常会去追查是谁在兴风作浪?
而这种追查通常是在暗中进行的,可是不知不觉也造成了人心惶惶的局面。第一种人的反应是:“都是你提起来的,如果你不先这样说,我哪里会知道,我也不会说出去。”第二种人的反应是:“我根本是局外人,为什么要对我起疑?”第三种人的反应是:“公司碰到这样的危机,我应该如何提供协助呢?”
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这是理所当然的。只是这里面所透露的不同信息却值得思索。第一种人把责任往外推,认为错在别人;第二种人自认被误会、被错待,因此郁郁寡欢;第三种人则不论事情是否和他相关,总是有超人的热忱,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舍我其谁”,总想着帮助解决。
谣言往往止于智者,所以公司的主事者本身即可扮演“智者”的角色,视情况找到“放风声的人”,让对方认错道歉,并平息风波,或是以“静”制“动”,让“时间”和“事实”考验流言的可靠性。通常,冷静而智慧的公司主事者,在引导同事度过谣言风波的阶段后,更能赢得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