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验,如果对海淘、跨境电商不感兴趣的人,还是不要去进入这个行业了。
或者至少你需要有一些电商基因和时尚嗅觉和一个强大的团队。
看到前面的答案说99%的跨境电商会死,这个说法有点悲观,但是针对
中国市场的进口跨境电商,不为过。主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
- 同质化竞争严重
- 电商巨头跑马圈地,创业公司一没流量二没用户基础,前期靠推广要烧很多钱
- 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比如奢侈品电商,很多奢侈品品牌开始试水电商了,个人认同现在大平台的旗舰店只是为了增加曝光、引流和一个过渡政策,如果传统品牌真的开始做电商了,一定会有自己的线上线下体系,不会把最好最新的产品放在跨境电商平台
- 资本仍然追捧价格战、补贴战,没有很强的运营实力,比如uber(说实话,uber的强营销背后一定是大量资本输血的),没有雄厚的资金或者干爹,玩不下去。虽然有弱化价格的趋势,但是通过这个手段进行地推等市场竞争看来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在价值急于变现和需要有变现趋势的资本市场,平台是什么商业模式显然非常的重要。说重点,有哪些平台,事实上商业模式的总结类型的文章在很多科技媒体上都有,但是看了也并没什么卵用。我就按自己的理解简单说一下,比较跳的跨境进口就是亚马逊中国、天猫国际、淘宝全球购、京东全球购、考拉、唯品会、洋码头、海蜜全球购、蜜芽宝贝、蜜淘、小红书、走秀网、兰亭集势这些,不是很全面,请见谅。但其实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什么C2CB2C,有时候一个平台还有两种模式,关键是自己怎么去理解了。
- 平台VS自营,主要是淘宝VS京东了,两家boss最近都在国外跑,建线下体验馆签各种协议。表面上淘宝主要是商家入驻无货仓整合菜鸟物流,京东是自建物流自建货仓,实际上重叠部分也很多,比如京东在国际物流这块也没啥成就,重点是在国内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开始采取众包模式。其他各家做平台的有亚马逊中国、唯品会、海蜜、小红书,等等做自营的有考拉、洋码头。
- 社交导向VS电商导向,因为前面提到了小红书,所以不得不说一些从社区、导购转型的电商,多少都有涉及跨境部分。电商巨头因为有自身的流量和用户认知壁垒,在社交上下的功夫比较少,没有喜欢聊天=买东西,但是作为一个趋势,以及跨境自身的信息部队称性,怎么把消费购物的场景搬到线上购物来,是很多没有用户基数的电商提高用户留存的重要命题。
- 综合VS垂直,跨境电商的火是政府放的,油却是拼价格的热门商品浇的,因为一些垂直母婴电商的价格战,跨境电商进一步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范围。
按照我的叙述顺序可以看出来,跨境电商的后端,包括供应链成本、流程效率、产品、模式应该是根本。而前端包括
用户体验、社交应该是在差异化的定位和机具创意的运营上的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但是现在有太多闻着肉味进来的创业狼根本不care这些。中国的电商环境决定了资本运转和用户流量是入门的第一道门槛,有利益就算已经完全竞争的市场了还是要踩一脚,不过的确为政府增加了就业率。
差异化、资本、运营、流量、用户,以上所说的能力都没有,那么垂直细分是另一个突破口。可能垂直细分领域在获取新客成本和利润成本上不占优势,却是一个烧钱实践差异化的行为。如果在中国谈差异化有点扯淡,那么让用户能够马上知道或者感知到你的产品定位可能就更重要了。
没怎么查资料,也没啥经大脑的观点,勿赞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