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由于港口拥堵、供应链中断和需求飙升,集装箱船运输的现货价格已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高涨的运费让航运公司、集装箱制造企业赚的钵满盆满,甚至一些散货船开始运输集装箱;另一方面,高涨的运费也导致各种附加费用横生。
最近,随着集装箱运费继续攀升至平流层,9月9日,世界第三的全球集装箱承运公司法国达飞轮船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暂停所有即期运费上涨,并立即生效至2022年2月1日,覆盖其所有航线和船型。
德鲁里报告称,截至9月9日,上海-洛杉矶的现货运费为11568美元/feu,同比上涨199%,而上海-鹿特丹的现货运费为14287美元/feu,同比上涨564%。
CMA CGM方面表示,面对“航运业前所未有的上涨形势”,该公司暂停了即期运费的上调,以优先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
该公司表示:“尽管这些由市场驱动的运费上调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但集团已决定暂停旗下所有服务的现货运费进一步上调。”
很显然,CMA CGM的这一举动将球踢给了它的竞争对手,业内关心其他航运公司是否会效仿达飞的做法。
海洋情报全球供应链咨询服务副总裁Bjorn Vang Jensen在Linked In上写道,“最坏的情况是,CMA CGM单打独斗,看起来像个英雄;最好的情况是,行业竞相效仿、降低运价——在这种情况下,CMA CGM仍然看起来像个英雄。但最重要的是:运费将继续保持天价,但不会进一步上升!”
航运价格的飙涨,成就了中远海控业绩和股价一飞冲天的盛况。而在中远海控的上游,同样经历了长期业绩低迷的中国船舶,离春天还有多远?
航运价格飙涨
过去1年多,航运价格的上涨让人瞠目结舌。8月23日,跟踪国际航运价格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达到了4147点,创下11年新高,较年初上涨201%,比上年同期上涨178%。
涨幅更大的是中美之间的航运价格。2020年1月,一个40英尺的集装箱,从中国宁波港运到美国洛杉矶的海运价格只要1000多美元,但是到了2021年8月,价格就突破了20000美元。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涨幅超过了10倍。
这样的价格有多么离谱和夸张呢?据说,跑一趟就能把买一艘船的钱挣出来!
航运价格暴涨的背后,是市场供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从需求端看,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遭遇重创,欧美国家生产大范围停摆,但是在宽松货币政策下,欧美国家的消费能力不降反增。
中国作为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的国家,其世界工厂的作用再次显现。2020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为3.1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超过2万亿。2021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再创新高,达到了1.64万亿人民币,顺差超过1万亿。
大量货物从中国漂洋过海,运往世界各地,海运的需求自然也水涨船高。
从供给端看,在此次疫情之前,航运业经历了长达10年的低迷期,航运公司的运力非常有限;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各国对外贸交易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也增加了运输的成本;而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均等,使大量船舶只能空驶回国,更造成了海运价格居高难下。
运价的爆涨,叫苦不迭的是中国的出口型制造公司。高企的成本,使生产企业的利润受到极大压缩,大量货物甚至只能堆在仓库难以出海。
受益最大的,自然是海运公司。行业龙头中远海控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达到1392亿,同比增长88%,归母净利润371亿,同比暴增31倍,比2020年全年的利润还增长了3倍。业绩爆发之下,中远海控的股价在1年内涨了10倍。
事实上,在这轮海运价格爆涨之前,中远海控经历了长期的业绩低迷,2011-2016年,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6年亏损,其股价更是曾经从2007年的历史高点下跌超过90%。
10年不开张,开张吃10年,这正是强周期行业的重要特征。
航运价格的大涨和航运业的高景气,使上游造船业也出现了复苏迹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造船成交量达到749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222%。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4.9%、51.0%和45.8%,市场份额在全球保持领先态势。
其中,中国新接船舶订单量为3824万载重吨,同比上行206.66%,较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也增长217.08%,占全球总量的51%,是同期造船完工量的1.8倍。
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其周期的盛衰,一部分来自下游航运市场的增量需求变化,另一方面则来自存量船舶的更新需求变化。
2021年全球船舶平均船龄为21.64年,达到2005年以来的高点,而总吨规模在10吨以上的船舶平均生命周期为18年到22年,部分船舶超期服役,更新需求涌现。
需求推动下,造船价格也在持续上涨,衡量全球造船市场新船价格的克拉克森新船价格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9个月上涨,8月初达到144.5,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值。
种种迹象显示,目前的船舶行业经历了长期下行后已经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随着航运市场的复苏和旧新换代速度加快,船舶行业未来几年景气度可能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轮复苏之前,造船行业的长期低迷,也加速了落后产能的出清,使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目前,在我国船舶企业中,造船完工量前10强占全国75.7%,新接船舶订单量前10强占全国79.5%,在手订单前10强占全国71.4%,相比2020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不论从哪个指标来衡量,中国造船业的龙头企业在世界造船行业前10强中都已占据半壁江山。
造船业进入景气周期后,最为受益的公司,无疑是业内标杆中国船舶,8月份以来,公司股价已经接近翻倍,市值来到1300亿附近。
中国船舶能否困境反转?
作为中船集团旗下军民品核心上市公司,中国船舶充分受益于南北船合并效应,2020年经过资产重组后,公司拥有了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广船国际和中船动力集团五家企业的控制权,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造船企业。
其中,江南造船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军船生产基地,外高桥造船厂是国内最大的民用造船企业,中船澄西在灵便型散货船及修船方面具有领先地位,广船国际是华南地区最大、最强的军辅船生产保障基地,而中船动力则是国内一流动力企业集团,可以研发制造船用中、低速柴油机、气体机及双燃料机等。
旗下的控股企业个个能打,中国船舶的实力可见一斑。
中报业绩显示,中国船舶上半年营收271亿,同比增长14.18%,二季度营收170亿,同比增长了27.7%,环比一季度更是大增70%。
盈利能力方面,中国船舶上半年净利润2.6亿,同比增长了81.3%,但是扣非净利润仍然亏损1.78亿,自2012年以来,中国船舶的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9年亏损。
上半年盈利之所以表现不够理想,一方面是造船建造周期较长,收入确认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则是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及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
今年上半年,铁矿石、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船用材料价格也创出近10年新高,使造船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另外公司下属子公司的船舶建造合同,大多以美元等外币结算,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8.65%,同样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了不利影响。
事实上,在业绩的先行指标承接订单方面,中国船舶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2021年上半年,中国船舶造船业务承接民品船舶订单93艘964.44万载重吨,占到了全国上半年承接总量的25.22%;在修船业务、动力业务等方面,公司的订单量也非常饱满。
截至6月底,公司合同负债457亿元,同比增长了38.87%,位于A股制造业和军工行业之首。预收款15.65亿元,同比增长了7倍以上,这也表明了公司的在手订单以及意向订单都在大幅增长。未来订单逐步履约之后,公司业绩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当然,中国船舶的未来营收能否带来足够的利润,也面临一定的变数,那就是前文提到的大宗商品和汇率继续大幅上涨的压力,这是中游制造业普遍的困境。
回头来看,上一轮船舶行业高景气周期,还要追溯到10多年之前,在2003年-2008年的景气周期中,中国船舶的业绩和市值都曾出现过百倍的上涨,甚至一度成为两市中第一高价股。而伴随着行业景气回落,中国船舶的业绩和股价又经历了断崖式下降。
随着造船行业正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当中,以及南北船合并带来的资源优势,中国船舶很可能正在经历“困境反转”,走在重回往日荣光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