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赢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经济全球化无论是历史之必然,还是二战后大国齐心协力促成,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了世界。如果把加入WTO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标志,那么世界上3/4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已投身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但我们对全球化不能盲目乐观,u201c在未来五至十年中,全球化是否能够继续推进,取决于主要国家能否有效的开展合作,取决于它们能否克服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取决于它们能否有效地解决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u201d中国政府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认识,秉承u201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u201d的外交宗旨,作出了对外经济实施互利共赢的务实的选择,这也是促进经济全球化良性发展的理性选择。
经济全球化秉依互利共赢实现良性发展经济学早已从理论上论证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受益的可能。19世纪末的古典经济学认为u201c比较优势u201d下的贸易关系会给贸易国创造生产力,原因在于自由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最有优势的产品,通过交换获得最大利润。如果政府限制贸易就会导致本来可以进口的产品在国内生产,既比进口成本高,也浪费资源。20世纪80年代的u201c新贸易理论u201d提出:一个国家的开放度不仅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水平,而且会长久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因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程度高,将加快对前沿技术和全球先进管理经验的吸取速度,促进创新,降低成本,减少垄断的消极影响。国际贸易实例也许更具说服力。
自由贸易通过互利共赢给各国带来最大利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对外贸易中受益匪浅,尤其是2001年入世后,外汇储备从2121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818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同时,中国的贸易对手也从中获利。例如,据美国摩根斯丹利统计,美国人由于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过去10年给美国节约了6千亿美元。新贸易理论在新加坡也得到了有力印证。缅甸的领土比新加坡大一千多倍,但缅甸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开放度几乎为零,而新加坡的开放度值将近100%,开放度导致新加坡的收入水平比缅甸高出100%。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的主要角色。只有当自由贸易通过互利共赢的途径,给各国带来各自最大的国家利益时,才能激发各国开放国际贸易的积极性,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
南北合作 恪守互利共赢 促进共同富裕二战之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有三种模式:南南合作、北北合作和南北合作。较早的南南合作应首推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联盟和1969年成立的安第斯集团,东盟成员国之间尚未完全取消关税,安第斯集团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仅达到关税同盟阶段。三十多年的合作进展缓慢,原因在于南南合作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相近,都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难以出现经济互补的状况,被称为u201c只开花不结果u201d的经济合作模式。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南北合作对于世界的共同富裕更有成效,通常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为可观的效益,因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往往成为贫穷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南北合作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优越性主要体现为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庞大消费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快速引进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经济管理制度,可以通过建立经济合作和援助机制,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保持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美、加、墨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南北合作的典范,三国在能源、制造业、农产品等领域经济互补,其中墨西哥受益最大。尤其是1994年墨西哥爆发严重金融危机时,美国向其提供了500亿美元国家援助贷款,并大量购买其产品,使其经济迅速恢复。
南北合作的意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经验等生产要素的70%~80%来自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出口贸易顺差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对于南北合作的意义,邓小平早有睿识卓见:u201c发达国家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不可能以第三世界国家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为基础u201d,u201c南方得不到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北方就没有出路。u201d
WTO
致力互利共赢构建世界经济秩序WTO的诞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成果。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互利共赢具有自发性,那么WTO通过推进自由贸易全球化追求互利共赢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WTO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对自由贸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诸如贸易开放的好处是否被夸大了?自由贸易是否损害了穷国的利益?WTO是否使贫富差距拉大等。专家们通过缜密的调查分析,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专家的研究表明:国际上不平等已经减少,而不是在发展。贸易的确刺激增长,而且只要有足够时间,增长就会或多或少地消除贫困。
WTO提供给各国互利共赢机会WTO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任何国家只要选择将自己的市场能量纳入多边体制的规则内,就能从中受益,它追求的是共赢的目标。它的宗旨是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当的份额。勿庸讳言,经济全球化虽给参与国带来了好处,但是利大利小,赢多赢少各国并不相同,这取决于各国自身的竞争力。因为u201cWTO提供的是机会u2014u2014它即不提供保证,也不提供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全部条件。u201d一个国家只要对这种机会作出反应,则u201c自由贸易已使一些低收入的人口大国普遍获得了比高收入国家更迅速的增长。u201d中国和印度就是很好的实例。
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选择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仍然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亚洲u201c四小龙u201d的经济发展奇迹归功于他们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中国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逃脱,得益于我国选择了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关键时期,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尤为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u201c十一五u201d规划从富民强国这一根本国家利益出发,具体设定了通过互利共赢对外战略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的两条途径:一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二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优化出口结构是共赢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充分发挥了轻纺工业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依靠大量出口物美价廉的轻纺产品,快速跻身于贸易大国的行列。但贸易大国却不必然是贸易强国。轻纺工业产品资源消耗大、附加值低,我国主要靠出口数量获得利润,u201c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u201d正是上述状况的真实写照。其次,我国很多企业的加工模式是u201c两头在外u201d,原料和销售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这样无法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再从长远考虑,我国劳动力要素的禀赋优势也不会一层不变。现代制造业是通过竞争产生国际产业分工或产品分工的。面对国际竞争压力,u201c十一五u201d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了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具体途径:一是优化出口结构,由初加工为主向深加工为主转变,变数量型贸易为价值型贸易;二是实现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升级,由轻纺工业品为主向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两种转变,我国才可以变世界加工厂为世界工厂。
实现产业升级是共赢的经济基础产业升级不仅能使中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也会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带来好处。中国实行产业升级可以减少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增强相互的合作性、互补性。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纺织业不仅是出口大户,也是就业的主渠道,他们对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感到恐惧,在纺织品出口上对我国有抵触情绪。化解这种矛盾的方式之一就是实现我国纺织业的结构升级。我国已具备升级的条件,升级后的纺织业除在技术、品牌上更上一个层次外,还可以把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逐步向外转移,既提升了产业水平,也为其他国家的纺织业腾出国际市场空间。
中国的产业升级也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大跨国公司的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只能使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销售地或加工地,只有当中国具备了相应的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制度性条件后,跨国公司才会把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加工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一系列机构,既为发达国家带来了财富,也促进了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是互利共赢的长久保障中国从1992年开始,利用外资的方式已从对外借款为主转变为接受外商投资为主。2005年中国引进外资数额居世界第三。持续不断的外资输入,极大地弥补了国内市场资本的短缺,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也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保持了金融项目的盈余。但对于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我国曾经期望u201c以市场换技术u201d,但这一思路并不很成功,市场换来的只是一些局部技术,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外方手中。跨国企业靠技术在中国市场u201c跑马圈地u201d,获得高额的技术使用费。研究表明,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未能按设想的那样随外资的引进同步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其症结在于我们自己缺乏理性的头脑。
开展自主创新是互利共赢的长久保障从世界科技发展史看,英国发明蒸汽机,德国进行二次革命,美国率先发明电话、飞机、火箭,他们都是依靠本土自主创新赶超别国。当代东南亚、拉美的一些国家,仅靠廉价劳动力和消耗资源发展经济,忽视自主创新,发展势头不能持久,甚至衰退。经济活动必然遵循经济规律。对外资问题,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即国际资本的流动目的是获得高额的投资收益。外资在中国市场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所以愿意来华投资。但是我国社会和企业对外来技术崇洋媚外、盲目跟风、重引进轻吸收、依赖引进,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长远眼光。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即使企业自主开发了技术及产品,也没有或缺乏应用机会。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打开了思路: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同一目标的不同发展轨道,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u201c十一五u201d规划及时确立了自主创新的科技战略,为我们今后利用外资指明了方向。只有让搞研发谋创新的企业u201c有利可图u201d,才能为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走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思想是最重要的因素,思想观念的变革决定着行为取向的选择,行为取向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食粮,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要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且处于危机之中。中国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不谋而合。u201c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u201d中国是领土和人口大国,也是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是世界上单位生产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对粮食、肉类、煤炭、钢铁和石油五大基本商品的消耗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名列前茅。因此,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挑战和生态环境已经不仅仅是国内问题。中国的发展模式不仅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也影响着世界的经济。u201c中国威胁论u201d、u201c美中必战论u201d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有敌意也有疑虑。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的演讲中承诺,u201c我们将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的能力,全面促进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u201du201c十一五u201d规划确定了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表明中国不仅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要为世界经济健康作出贡献的决心。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表示,要用技术降低中国的碳排放,同时把石油和天然气进口限制在占消费的30%。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但中国在蒙特利尔会议上宣布愿意承担削减温室气体的责任。中国愿意立足国内、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这些问题,但自身力量远远不够,中国需要与国际社会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使资源和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互利共赢 国际经济合作的明智选择u201c十六大u201d提出的中国企业u201c走出去u201d的战略,是中国政府审时度势的抉择。u201c从经济理论上看,企业一般按商品出口、许可证交易和对外投资这一路线进入国际市场。当企业在国外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对外投资实施企业纵向一体化经营战略,往往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u201d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这两个条件使我国具备了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前提。企业u201c走出去u201d,就是要到其它国家去投资办厂、承包工程、开发资源、劳务输出、参股上市、并购重组等,在这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经济活动中,坚持u201c互利共赢u201d的战略意识,将使中国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企业收益越来越大。
经贸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俱荣俱损。例如,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逆差为1000亿美元左右,其中900亿是由美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及其美方在中国的加工贸易造成的,这些加工贸易2004年给美国企业带来了约600亿美元的利润。另一方面,美国波音飞机的许多部件是由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的,中国购买波音飞机实质上是对本国企业的间接支持。这种局面决定了若一国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贸易制裁措施,则变成了双刃剑,在制裁别国的同时也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因此,各国间解决贸易摩擦的上策是通过谈判,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取得u201c共赢u201d。
我国遭受的贸易摩擦数量连续11年居全球之首,每年约有400至500亿美元的出口货物受影响,即使中国货物最终被裁决不构成倾销,但中国出口商屡遭调查本身就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恶劣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的抱怨或悲情无济于事,只有靠u201c互利共赢u201d这种积极的思维寻找出路。凭借这种积极的心态,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了u201c各显其能u201d的突围行动。包括变u201c中国制造u201d为u201c中国创造u201d;海外设厂贴近市场;国内接单境外加工,改变原产地;收购国外现有销售渠道;直接在境外兴建商城,专营中国产品等。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不受贸易救济措施的约束,可以将贸易摩擦降到最低。这种方式双方受益,还可能给当地带来超期利益。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资源在资源开发上,我国主要在南海地区和东海地区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南海地区自60年代中期发现石油资源以来,对经济亟待起飞的南海周边国家不啻为上帝的福音,他们未经疆界的双边或多边谈判,纷纷单方面宣布划界主张或实施武装占领,相继宣布u201c矿区法u201d或u201c石油法u201d划出大大小小的矿区。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60多个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南沙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东海海底基本由大陆架构成,同样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涉及中日、中韩等国的海洋划界问题。在南海疆界重叠,东海划界各执一词的状况下,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u201c搁置争议,共同开发u201d的策略,这种先从分享经济利益入手,提倡以和平协商、求同存异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应该是u201c互利共赢u201d战略的最早实践。事实证明,新的思路已经带来了新的效果,2004年至2019年,中日已举行了三次东海油气开发问题的高级别会谈;200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地区共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菲越三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中国正在践行自己的诺言,u201c在亚洲地区不寻求排他性的战略利益,不排斥其它有关大国在地区内的合理存在和利益,寻求共存共赢u201d。
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中国的和平崛起,要走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u201c既要超越旧式工业化道路所必然带来的争夺资源大拚杀的旧路,又要超越由于意识形态差异而拒绝和平、发展、合作的冷战思维。u201d13中国在参预的国际经济合作中,注重将本国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更不以损害他国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利益,既讲爱国主义也讲国际主义,树立新国际主义观。过去我们经常无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很多项目,不仅耗费巨大,且无力持久。u201c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u201d,我国提出的u201c睦邻、安邻、富邻u201d的政策,就体现了新国际主义的思想。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国际社会,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先后15次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共派出3000多名维和人员。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都迅速做出反应,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救援行动。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尽力为国际社会多作贡献。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从亚洲国家的共同利益出发,坚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亚洲国家最终战胜危机发挥了重大作用。
至2005年,中国给亚非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优惠关税待遇,并减免了38个亚非国家137亿多人民币的债务。中国政府坚持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愿意尽己所能支持发展中国家,也愿意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南北合作,促进世界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