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的发展,义乌糖的加工也经历了一个纯手工、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的发展过程。据民国九年《义乌县志》残稿记载:u201c制糖厂民国六年在佛堂镇开办,颇着成效。u201d但只此一句,说情已不可知。可能时间很短,规模很小,因此也没有把情况详记下来。抗日前在普遍采用牛拉木车(或石头滚子)的落后办法榨糖的同时,在当时的义亭镇有个上海人开始用压榨机榨糖,效率倍增。使这个村农民开始尝到了体力消耗省、工效高的甜头,给周围农民大开了眼界。接着佛堂镇又有人开始用改良办法制取赤砂糖。直到1933年,当时的省政府拨了部分款子,由县实业科长肖家点兼主任委员,在江湾村开始办机制糖厂,用机械压榨,用离心机制取白糖,并加工冰糖。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新鲜的事,周围的农民去看的很多。但这个厂不仅规模很小,更由于糖水榨不干净,经济效益很差,后就不得不采用直接向农民收购糖水的制糖办法。抗日开始,这个厂迁移到丽水。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提高义乌糖的质量和解决农民的繁重体力劳动,曾作过很多努力。1956年前后的义亭的雅文楼、王宅乡的东山、合作乡的晓联办了半机械化糖厂,用动力压榨,用改进了的土法熬糖,制的仍然是红糖。直到1965年12月,一座日榨鲜蔗500吨的完全机械化的糖厂,终于在佛堂镇西北的杨宅村附近拔地而起(1982年已扩大为日处理1000吨)。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也逐步采用了机械压榨。到70年代,几百年来的牛拉土榨办法已全部被淘汰。过去2个多月榨期现在只要20天左右就可以加工结束。糖农再不要担心绞糖时受低温冷冻而遭受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