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u2014u2014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3]
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进行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主张再次提了出来。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话题很快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前辈研究者的笔下。199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纪念建所40周年,举办了以u201c近代中国与世界u201d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所长刘大年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近代世界的基本特点不是别的,就是工业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代化。适应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u201c如何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就是中国社会能否走向近代化。u201du201c近代中国没有实现西方那样的近代化,但它凭自己的力量打开了走进近代化世界的大门。u201d他还说过:u201c中国人民百折不挠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
1949年,毛泽东说:u2018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u2019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那就是解决近代化问题了。u201d
胡绳认为:u201c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u201d[5]两位史学前辈,在他们学术生涯的前期曾主张u201c两个过程论u201d和u201c三次革命高潮说u201d的革命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后期则支持u201c现代化论u201d。
许多学者明确主张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基本线索。他们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还涵盖了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发展,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且,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进行历史研究,能够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它可以将复杂广博的历史内容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阐明各个历史事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一、知识点理解
1.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致之处u2014u2014反封建;u201c新u201d主要是在对封建思想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
2.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革命派与保竽派的论战)兴起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是反对袁世凯推行复古尊孔逆流。
3.新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是因为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陈独秀提倡的文学革命与胡适最大的不同点是主张从文学的内容进行革命
5.蔡元培主张u201c思想自由u201d目的是使新思想能在北大传播;u201c兼容并包u201d目的是鼓励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新文化运动是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7.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领导者与同一时期的孙中山等革命家相比,其共同缺点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还有一个不足是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u2014u2014原因是没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世界的发展,u201c新u201d指u2014u2014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前期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u2014u2014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0.民主科学口号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最早是陈独秀提出的。
11.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一、知识点理解
1.五四运动的社会经济基础u2014u2014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u2014u2014中国人民与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激化
2.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了它具有(比辛亥革命)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原因u2014u2014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3.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口号的u2014u2014u201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u201d
4.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u2014u2014工人阶级的斗争。
5.性质u2014u2014工人、学生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u201c彻底性u201d表现u2014u2014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根本原因u2014u2014工人的斗争
6.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不同点:由资本主义领导、由无产主义领导;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工作方法(同盟军):孤军奋战、工农联盟;
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结果:失败、成功;(世界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知识点理解
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一)条件:
1.中共从二七惨案教训中认识到要团结各种革命力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
2.国民党是u201c比较革命的民主派u201d,孙中山欢迎共产党和他合作
3.共产国际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
4、u201c打倒列强,除军阀u201d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二)方针:u2014u2014中共u201c三大u201d(广州) 1923年 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形式:国民党内合作);保持政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党领导)上的独立性;将国民党改组为工、农、民资、小资联盟的政党(24u201426年的国民党即属此性质)
三、合作实现
(一)标志:1924年 国民党u201c一大u201d
1.中心议题: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2.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提出:大会宣言 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因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成为合作基础。)
3.理解:新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区别在于提出了明确的反帝主张。与中共革命纲领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共还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4.意义:标志国共合作实现;标志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标志大革命开始。
(二)军事合作:黄埔军校建立
1924年 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特点: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同等重要
第四节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年 囚曹锟,推翻直系u2014u2014进步兵变;军队改为中华民国国民军
三、五卅运动
1925年 反帝爱国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群众基础
直接起因:五卅惨案
性质:中共领导、工人为主力反帝爱国运动。
统一战线组织u2014u2014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检验了中国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和表现。
影响最大u2014u2014省港大罢工
特点:世界罢工史上最长。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u2014u2014为北伐奠定基础主要消灭陈炯明势力
一、北伐军胜利进军
(一)背景:
1.可能性:
(1)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u2014政治基础;
(2)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建立u2014军事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u2014后方基地;
(4)五卅运动兴起u2014群众基础。
2.必要性:直奉军阀联合,进攻革命
(直接原因:帝国主义支持;
根本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打击)
(二)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三)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四)经过:两湖战场u2014u2014吴佩孚江西战场u2014u2014孙传芳(另有福建、浙江战场) 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五)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
2.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3.北伐军将士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u201c铁军u201d称号)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一)工人运动: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领导人:陈独秀、周恩来
(二)农民运动:湖南最为迅猛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北伐期间,帝国主义制造的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进制
目的:维护利益人民反帝斗争
最大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第五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一、原因:
(一)客观:
1.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江浙财阀、上海流氓头子支持加蒋掌握实权)
(1)u201c四一二u201d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上海u2014u2014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u2014u2014大革命局部失败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
(2)u201c七一五u201d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武汉u2014u2014大革命完全失败
(二)主观:
1.中共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革命经验
2.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表现为放弃对革命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3
.共产国际虽然在此次大革命中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指导
二、功绩:
(一)(最大功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二)(重要作用)
1.宣传纲领,扩大影响
2.掌握部分武装
3.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三、教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两个过程论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着名论断:u201c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u201d[1](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u201c两个过程论u201d。
三次革命高潮说
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u201c三次革命高潮说u201d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着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两种趋向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u201c两种趋向论u201d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u201c两种趋向论u201d。
三个阶梯说u201d或u201c四个阶梯说u201d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u2014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强调要重视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意义,给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应有的政治地位,强调要以u201c洋务运动u2014u2014维新运动u2014u2014资产阶级革命u201d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潮流或基本线索。一些学者把这种提法概括为u201c三个阶梯说u201d。如果把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中的最初一阶,则称为u201c四个阶梯说u201d。
两个任务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u201c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并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称之为u201c两个任务论u201d。
陈旭麓的新陈代谢论陈旭麓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把1840u20141949年110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建构了其u201c新陈代谢u201d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构。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之新。
在19世纪中晚期,中国在推动变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
1927年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夺取全国胜利)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或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陈旭麓的u201c新陈代谢论u201d自成一家之说。
罗荣渠为代表的现代化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史学者以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和华中师大的章开沅教授为代表,开始参与现代化研究,他们在介绍、评论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力图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概念体系和分析框架,作了大量的艰苦探索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果,并得到学界同仁的首肯和响应。许多学者跟着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u201c现代化范式u201d、u201c现代化视角u201d和u201c现代化主线u201d等论,均可称为u201c现代化论u201d。
笔者认为,u201c两个过程论u201d与u201c三次革命高潮说u201d侧重从阶级斗争和民族运动的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一内容较为单一,它所揭示的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或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基本线索,很难说它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u201c两种趋向论u201d与u201c三个阶梯说u201d或u201c四个阶梯说u201d侧重从社会性质的演变角度来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它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运动(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
因为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是极其有限,很难说资本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和主导着中国近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从而构成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如果把1840年u20141949年确定为中国近代史的时间区间,u201c趋向论u201d和u201c阶梯说u201d的局限性就更为明显。而以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较为科学合理,更为符合近代中国国情。而u201c新陈代谢论u201d和u201c两个任务论u201d,均可以看作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u201c现代化论u201d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