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以优化国民经济空间结构、提升国民经济空间效率为目标,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在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的同时,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启动国民经济空间规划和区域规划,实施u201c东部腾飞、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u201d战略,制订侧重于块块调控的区域政策,重点构建各具特色和功能各异的区域经济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单一的区域考核标准和指标体系,基本解决各类问题地区的基本问题,切实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健康、稳定、快速、协调发展。本文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3年重点课题《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的一部分内容。
启动全国及各类型地区的空间规划在u201c十一五u201d期间,即可着手启动全国及不同类型区域的空间规划,将全国及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置于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双重指导之下。
首先需要下大气力制订科学合理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空间规划。该规划必须立足长远,统筹全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加以考虑:空间规划要以人口分布、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结合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矿产潜在价值、人类居住适宜程度三项指标,分析腹地开发条件和开发潜力,提出国土开发的不同功能区及相应的政策;分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耕地资源对我国经济的约束影响及相关对策,制定集约式的大规模资源开发计划,为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证,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分析各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结合城镇化、退耕还林和扶贫等工作,提出合理的人口分布调整方案。
以国民经济空间规划为依据,结合各区域不同特点,制订各经济区和各类型区的区域规划,突破以往以基本行政区为惟一调控单元的局面,发挥各类经济区在协调空间开发秩序中的作用,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促进空间开发秩序的合理化。
在人口和城镇稀疏的地区,区域规划应体现驻点式开发模式要求,应在重点地区集中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镇聚集,尽量为广大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减轻压力;各重点开发驻点之间,以及它们与人口和城镇密集地区的联络交通线,要采取大容量、集中式、以主干线为主的方式加以解决,以提高交通网络的效益。
在人口和城镇密集地区,区域规划应体现网络开发和点轴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要求,全面加快跨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大中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通信主干道建设,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遵照u201c人口分布和GDP分布基本一致u201d的原则要求,应注重在东中部地区规划建设若干个特大或大城市,在东南部地区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网络型基础设施项目,以对土地和空间的集约型使用,避免因人口集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该类地区率先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
建立协调的区域经济基本框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开始实施所谓u201cTu201d型空间布局战略,即以沿海地区和长江干流地区为重点的地区倾斜发展战略;稍后发展为所谓的u201cπu201d形总体空间布局战略,即在u201cTu201d形布局框架的基础上,将陇海线沿线地区作为另一条重点开发轴线,形成u201cπu201d形空间开发结构。
根据三大地带的梯度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考虑到我国人口和城镇布局的基本特点,u201c十一五u201d期间,可以在u201cπu201d形布局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一条南北走向的重点轴线,即京广线(包括京九线)u2014京哈线沿线地区,构建字形国民经济发展u201c开u201d形总体空间布局战略的基本主干框架。
以沿海为我国区域经济的重心和主轴地区。
沿海地带要继续在我国区域经济中起u201c龙头u201d的作用,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该地区要继续贯彻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以技术为导向,以结构的协调化、高度化为目标,跟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国内区域分工位于最高技术梯度的要求,更大幅度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攀登新台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做出更大的贡献。在继续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积极实施u201c走出去u201d战略,以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去,为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些重大关键性资源(如石油等)日益短缺所带来的问题早作准备。
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些经济核心地区,如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地区、辽中南地区以及山东半岛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闽东南地区等。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些重中之重的核心地区的建设,并要加强这些核心区之间的联系,加紧建设沿海铁路,使沿海地区能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和成为更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区域。
促进长江干流地区经济的腾飞。
长江是我国黄金水道,长江干流地区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沿江地区是沟通我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具有广阔的腹地和国内市场。以2010年世界博览会为契机,以上海为龙头,推动长江干流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联结周围60多个地、市的四大经济协作区的形成,一批冶金、石化、建材、汽车、机电、轻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沿江23座城市开发区和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已使长江上下游连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一条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的长江干流经济走廊。
长江干流产业带将进一步加快产业和要素的聚集,努力成为我国东、中、西部经济联系的纽带。沿江地区东部将以高新技术产业群及具有高、精、尖、新特色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西部则以大运量、大耗水、高耗能工业和集约化、商品化和专业化的农业产业为主。东西部要以黄金水道、超高压输电线路和沿江铁路为纽带,东西联动,南北扩展,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外向辐射与内向辐射相互推动、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与沿海地带并驾齐驱的产业密集带。
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
加紧建设京广线、京九线、京哈线沿线城市和地区,京广线、京九线、京哈线覆盖了我国整个中部地区,同时也连接了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重要枢纽地区。区内老工业基地众多,重化工业比重高,设备制造业体系庞大,亟待全面振兴;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尤其是粮食生产基地(包括东北地区的大豆玉米基地、华北地区的小麦基地以及江汉平原的稻米基地等)举足轻重,是目前我国主要的粮食和饲料大量输出的惟一地区;沿线地区地势相对平坦、自然资源丰富、腹地条件优越、人口和城镇稠密,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增长潜力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和经济效益。
以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契机,加大思想观念转变的力度,全力推进体制创新,以市场化促进包括所有制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加快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重点地区和任务是,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恢复东北地区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制造业基地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和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发展;做好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向该地区集中,提高湖南优势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加大黄河上中游优势能矿资源的开发力度。
应以京津冀地区为依托,以黄河及陇海u2014兰新铁路为纽带,进一步大规模地开发黄河中、上游优势能矿资源。重点建设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的以煤炭、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陕西榆林地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继续完成黄河中上游梯级水电站的开发与建设。在加大水火电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u201c西电东送u201d北通道的建设,为缓解我国缺电做出贡献。
加快西南重化工业带的建设。
以东盟u2014u2014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契机,以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和澳门)、闽东南三角洲、海南及北部湾为窗口,以西江航道和南防、南昆等铁路线为纽带,打通出海口,深化川云贵桂优势资源的开发,建成我国另一个大型综合性的能源重化工业带。 进一步完善沿边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南北边疆地带的发展。 加快沿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改善交通条件,继续简化通关手续,方便广大边民进出口岸,使沿边地区成为我国又一个对外开放的捷径,成为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资源,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带。
建立各具特色和功能各异的区域经济体系 u201c十一五u201d期间,国家应重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特色功能,在u201c人口分布和GDP分布基本一致u201d的原则指导下,合理布局经济区域,在此基础上再分别确定增长区域和问题区域,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实施侧重于块块调控的区域政策。
东部地区要继续贯彻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以科学技术为导向,以结构协调化、高度化为目标,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产业梯度分布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闽东南等地区的核心区建设,并加强这些核心区之间的联系,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发挥整体动态优势,更大程度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以东盟u2014u2014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契机,以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海南及北部湾为窗口,以西江航道和南防、南昆等铁路线为纽带,打通出海口,深化川、云、贵、桂优势资源的开发,加快西南重化工业带的建设。加快沿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沿边对外开放政策,使沿边地区成长为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资源,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带。
东北地区要正确认识比较优势,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人力资本和工业基础的优势,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符合比较优势的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提高国企自生能力,实现经济的全面振兴,恢复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紧建设京广线、京九线沿线城市和地区,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努力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契机,全力推进体制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向中部地区集中,提高中部优势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随着u201c东部腾飞、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u201d的逐步实现,主要表现为三大地带的区域差距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随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可以引导中西部地区居民向三大城市群有序流动,依托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差距问题。继续实施城镇化战略,培育更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以中西部地区u201c三农u201d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逐步解决城乡差距、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差距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在渐进地突破行政区框架,而逐步走向经济区运行。u201c十一五u201d期间,国家应重视发挥各区域的特色功能,坚持立足于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分工协作原则,合理布局经济区域,初步建立各具特色和功能各异的区域经济体系。要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规划形成以经济合作区为基本架构的国民经济空间组织和宏观调控体系,以经济合作区为单元布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重大项目,促进经济区内部形成合理、高效的分工协作关系,并保证经济区之间不留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