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公众期待与文学的内部秩序》,《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 《走出弥达斯逻辑u2014u2014关于u201c祛左翼化u201d与u201c历史本质论u201d》,《新华文摘》2006年第12期 《1936-1941:两种焦虑u2014u2014左翼文化界关于鲁迅思想u201c转变u201d讨论的历史考察》,《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 《内部的u201c全球化u201d及知识状况》,《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u201c转u201d而未u201c变u201d u2014u2014关于鲁迅u201c向左转u201d的深层分析》, 《文史哲》2007年第2期(《高校学术文摘》07.3转载) 《一个撒谎故事的流布、变异与改写》,《文史哲》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05.2转载) 《阐释:后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文史哲》2000年第1期 《u201c竹内鲁迅u201d的中国位置》,《天涯》2006年第6期(人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07.1转载) 《这个日子、这个事件与我们》,《读书》2000年第7期 《我们的u201c现在u201d与u201c现代u201d 》,《上海文学》2000年第7期 《u201c错位u201d的故事》,《上海文学》2001年第3期 《互联网时代的欲望呈现与意识形态生产》,《南方文坛》2007年第1期(人大《文艺理论》07.6转载) 《u201c内敛了的希望u201d或消失的u201c萤火u201d u2014u2014论左翼文化界1948年有关鲁迅u201c转变u201d问题的一次讨论》,《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u201c底层u201d与纯文学:两个不相关事物的相关性》,《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文艺理论》07.1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07.2摘编观点) 《作为媒介的竹内好与中国现代传统》,《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07.3转载) 《1976-2000:鲁迅u201c向左转u201d问题的当代回应》,《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社会科学报》2006.8.17摘编观点) 《海滩遗贝:主帖与跟帖u2014u2014河南诗人网络诗歌点评》,《莽原》2006年第1期 《论都市文化的灵魂》,《河南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令人迷惑的u201c先锋u201d 》,《湛江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u201c花边文学u201d事件与两种民族主义》,《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中国高校学术文摘》06.2摘编观点) 《简论墨白的小说世界》,《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一个伪命题是如何产生的》,《社会学茶座》第9辑,2004年 《评蓝蓝的诗歌短句》,《诗探索》2004年第1-2合期 《u201c让一个我变成那无数个我u201d u2014u2014关于李洱长篇小说花腔》,《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当代文学观:悄然的转变》,《开放时代》2003年第5期 《论u201c混合的游戏u201d 》,《新文学》2003年第1辑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死亡与永生》,《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莫白小说的社会学》,《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永恒的剧场诗人》,《评论》2001年第3辑 《时代、精神与诗人的自我叙述u2014u201490年代诗歌个案研究之一》,《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01.10转载,) 《论学术性杂志的改进思路》,《出版发行研究》2000年第6期 《责任感的秘密》,《莽原》2001年第4期 《论永恒之永生》,《评论》2001年第3辑 《论儿童文学中的两种叙事模式》,《中国儿童文学》2001年第3期 《论货币的非货币性、宗教性和非实用性》,《经济经纬》2001年第3期 《谁去谁留及非选择性》,《名作欣赏》2001年第1期 《精神分析概念演变的文化意义》,《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这个日子里的一次自我发现》,《评论》2000年第2辑 《威尼斯商人的u201c圆圈u201d 》,《河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猜度消息》,《评论》2000年第1辑 《言论的权利与代价》,《青年思想家》2000年第1期 《我向总理说实话刺痛着我们的良知》,《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30日 《叙事的逻辑》 ,《南方周末》2001年3月1日 《我们的视野有多宽》,《南方周末》2000年3月31日 《超市·自由主义·身份问题》,《南腔北调》2000年第2期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