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年可以成功,一是因为在有实力的外商队伍当中,无人像他这样在中国经历过u201c文革u201d洗礼;二是因为当时国内的企业家群体中,几乎无人可以拥有他这样的雄厚财力、广泛人脉,广阔的国际观和敏锐的商业判断力,更难有在国际市场上练出来的国际资本运作本领。
凭借这样的独特优势,黄鸿年自然能看出与众不同的u201c危u201d与u201c机u201d,并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当海外很多人担心中国政局变化而保持观望时,黄鸿年依靠中国式政治经济学智慧,坚信中国绝不会再开历史的倒车,因而占尽先机,在该出手时果断大出手;在风雨欲来时,他也是依靠中国式政治经济智慧,率先预见危机,在该见好就收的时候及时刹车。
对收购中的利益与风险,黄鸿年也独具思维。他看中的企业几乎都在市中心地段。凭这一点就可以胜券在握。他说:u201c这些土地都是国家无偿划拨的,如果发展高科技还免交5年使用费。即使将来迁厂,原址也可以转型建房地产。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做生意的眼光和角度的问题。我想的是,即使万一这个厂不行,还可以用土地去开发地产等等。很多人想的只是怎么样让这个工厂复活,振兴等等。所以,做商业其实是4个瞎子摸象,谁胜出?是那个高明的人。u201d
黄鸿年收购时的唯一原则就是选择那些建在市中心,交通方便的企业。与卖家们谈判时,他首先了解的是这个厂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在合作条款中,最关心的一条是要拥有51%的控股权。u201c那时土地不值钱,他们没想到今天会是这个样子,我大概是看到了的。51%控股,省市领导都觉得差一两个点无所谓,所以我是用51%,四两拨千斤。u201d黄鸿年说。
u201c我常用瞎子摸象来说明我和其他外商看待国有企业的不同。u201d黄鸿年举例说,u201c比如欧美企业,给他10个胆也不敢在中国收购那么多国有企业。那些受过哈佛、斯坦福等高深教育和欧美政治法律熏陶的经理人不敢碰中国国有企业。第一担心员工包袱,他们到企业一看,退休员工上万人,下岗员工上万人,就吓得不敢再看了,因为他们按照美国眼光来看这个问题,美国公司要破产,裁退一个员工要几十万美元,但中国不需要。中国当时的行情是2000美元。第二,他们一看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流程等等,也吓得不得了,万一产品有质量问题要召回或巨额赔偿等等怎么办?他们不知道,在当时,中国也不需要u2026u2026u201d
黄鸿年在收购中的做法也让地方政府十分高兴。他肯背债务,也肯背员工包袱。被收购企业的工人,大都和黄鸿年同龄,他深深地知道他们这一代人的艰难命运,因此无论在哪里,都绝不和政府在工人这个问题上争论,无论多少都很乐意地接受。u201c哇,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政府想甩出来的,我这样做,让他们感动得不得了,别人最怕的我不怕。u201d黄鸿年说。
黄鸿年对于债务和资产问题的处理,是典型的不精明,但高明于无形之中。
执行收购时,黄鸿年都是让各地方政府自己去评估出售企业的资产和债务,评估完了,他会问,这个评估报告是你们自己做的,可靠吗?对方说可靠。他也不查,让对方首长签个字或盖个章,证明报告准确无误就转头执行去了。u201c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这么做。你想想看,即使找最好的会计师去审查,翻箱倒柜折腾半天,给你一个表,什么有几个机器,几个桌子,多少欠款,多少应收账款等等,你能保证这些能兑现吗?你能保证你查过的都是真实有效的吗?u201d最关键的是,黄鸿年知道:u201c如果你查了,那以后就是你的问题了,因为你查过了。所以我不查。但你要给我保证这个没有问题。u201d
出现问题怎么办?好办!u201c我这么相信他们,他们也很感动,不会亏待我。u201d黄鸿年说,u201c有些地方确实会有问题,也就是他们给了假信息。按美国人方式,就是去告他,他们不是有担保和盖章吗?用法律解决。我不那样,我请他们出来喝酒聊天,说,您看,这个问题该怎么办?我还没说完,他先说了,哦,我知道,厂里已经汇报过了。然后,他们说中央紧缩地方的财政等等诉一大堆苦,并且问我,让我说怎么办?我说,那您说怎么办啊?你们中方是以这个来入股,我们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这个我知道,不能让你吃亏嘛,可现在我们财政上真的没有可以拿出来啊!那这样吧,我们给你些政策。u201d
u201c其实,我找他,要的就是这个。但我不说,让他说。u201d黄鸿年说,u201c您知道我怎么学会的吗?因为他们经常到北京去跑中央,跑计委。他们经常和我说,他们不向中央要钱,要政策。这让我深深体会到,在中国办企业,政策比金钱有效。同一行业的企业,有了政策优惠,你和别人便不在同一起跑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