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月,美股新一轮财报季渐入高潮。
本周二,包括阿里巴巴、亚马逊、谷歌在内的国内外科技巨头于同一时间对外公布了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四季度财报。至此,全球云计算领域第一梯队的几家巨头已纷纷交出四季度答卷,也使得市场对该领域的关注度颇高。
从本季度几家巨头的云业务表现来看,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AWS营收为1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28%,连续3个季度增速低于30%;
谷歌云营收38亿美元,同比增长46%,但期内运营亏损达12.43亿美元;
阿里云期内营收达161亿元,同比增长达到50%,首次实现盈利,是继亚马逊之后,第二家实现盈利的云厂商。
除此之外,更早发布财报的微软,也因为云计算业务的强劲推动,再创股价新高,成为高位动荡的美股中最坚挺的力量。同时,就在昨天,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宣布辞任公司CEO,将由云计算业务AWS的掌门人Andy Jassy接任。
云,无疑成为了科技公司最重要的命题。但也就在这样的时刻,云厂商的形态正在走向各自的岔路口:
微软从Office365发力、并在疫情期间拉动Teams日活过亿
谷歌将G Suite更名为Workspace,凭借庞大用户基数拉动云增长
亚马逊作为市场老大,坚守IaaS层核心技术和生态
阿里云走出了一条“云钉一体”+“产业智能”的独特路径,总结为阿里云2.0
随着云计算逐渐步入下半场,市场对于该领域未来的走势愈发关注。而作为中国在云计算领域的典型代表,阿里云能够在成立的第十一个年头实现盈利,这背后的发展逻辑或许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阿里云跨过规模分水岭
经过2020年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上云”已成为当下各行各业的大趋势,在线娱乐、远程办公等线上活动逐渐成为新常态,加速了云计算的全球普及,而线上活动的增加以及企业上云进程的加速也倒逼云计算厂商以及网络运营商加大在云计算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据长城证券发布的《通信行业深度报告》显示,2020前三季度,海外三大云巨头合计资本支出633.99亿美元,同增27.54%,这些数据在展现云计算市场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让外界窥得了该领域所需的巨额投入。事实上,国内云计算亏损状态也被诟病已久。
从目前的中国云计算行业状况而言,除阿里云在本季度实现盈利之外,头部云服务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阿里云Q3财季实现盈利,不论是对阿里自身还是对整个国内的云计算领域,都是一个利好讯号,可被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回顾过去,阿里云自2009年成立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
2015年阿里巴巴首次公布阿里云单季财报,第二季度营收4.85亿元;2017年阿里云年度累计收入112亿元,国内首次出现百亿规模的云计算服务商;2019财年Q2阿里云上半财年营收首次突破100亿元,营收达103.7亿元;2020财年Q3阿里云单季营收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62%,并成为继亚马逊、微软之后全球第三家、中国第一家单季度营收破百亿的云服务商。
若从单季营收来看,近年来,阿里云每个季度的营收都实现了环比增长。事实上,从单季营收10亿元提升至100亿元,阿里云用了四年,相比之下,走完这个过程,亚马逊用了六年。2021财年Q3,阿里云再度突破实现盈利,于国内业界来讲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行业步入2.0时代
纵观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头部玩家,对于云业务的布局正在变得愈加丰富,云计算行业与客户需求融合得更加紧密,“让云变得更厚”似乎成为了行业大趋势。
阿里云的“云钉一体”、亚马逊的AWS Outposts、微软的Azure+Office365、谷歌的Google Anthos,无不是在为企业提供一个整合式平台。事实上,这些巨头的动向,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透过阿里云、AWS、Azure、谷歌云等的这些打法,也侧面验证了云计算2.0时代的加速到来。
在云计算1.0时代,云计算仅是一种生产工具,主要完成了IT服务的云化。云计算2.0时代是一个为云原生而生的时代,传统企业上云后可以借助技术进行业务创新,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将拥抱一个更彻底的云原生技术架构,支持数字原生的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整个云计算行业与客户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形成一幅宏大的产业蓝图。
而云计算2.0时代的整合式平台,不仅需要解决企业的IT资源问题,还要解决应用智能化、数据化和移动化的问题。据Gartner数据显示,2021年市场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达到所有IT公司开发能力的5倍。这个数字背后,我们除了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一个尴尬的局面:随着企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应用开发的需求将远超IT开发能力。
面对这一巨大的缺口,云计算领域的头部玩家或将拥有更多拥抱市场的机会。
以国内市场的阿里云为例,在去年的第十二次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宣布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2.0,并发布了无影云电脑和智能货运机器人小蛮驴;2020年Q4,阿里云的“云钉一体”迎来升级,钉钉发布6.0版本。目前,钉钉用户数突破4亿,包括企业、学校在内的各类组织数超过1700万,已成为驱动“云钉一体”滚雪球式发展的底层动力。
站在阿里云的角度,云钉一体最终的最大转变是基于统一的云、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开发的业务应用。张建锋表示,希望软件不要直接在云上开发,而是通过钉钉这样的应用平台来开发,开发的方式就是低代码和无代码。这也就意味着,可以连接起现阶段SaaS软件之间的各个数据孤岛,弥补未来IT开发能力的缺口,进而存在重塑整个软件开发系统的逻辑。
而从阿里云的技术布局来看,实现这个愿景不无可能。首先,阿里云在技术人员的储备上占有优势,研发人员占比国内第一,30多位合伙人中有1/3是技术出身,他们构成了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底座。其次,阿里云目前拥有200多款云计算产品,覆盖云计算、数据库、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协同办公等多个领域。
若放到行业内来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AWS、Azure、谷歌云已经纷纷进入云计算2.0时代,国内除阿里云之外,其他一些玩家也在加速布局。在行业马太效应的加持下,市场将会更加向这些已经在云计算领域树立起自身技术优势壁垒的头部玩家靠拢。
更大的“云想象力”
疫情加快了数字经济的进程,据IDC报告显示,有63%的企业在抗疫过程中加快了数字化转型速度。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对云计算的需求将持续扩大。
据Gartner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预计2020年全年规模同比增量与增幅分别为370亿美元与19.6%;未来3年(2021-2023)年均规模增量将进一步提升至448亿美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则显示,预计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与增幅分别为1782亿元人民币与33.5%,并将于2022年至2023年间实现规模翻倍。
巨大发展空间的辐射下,未来云计算或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国内的云计算产业政策正不断完善。2018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印发《推动产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指导和促进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进入2020年,工信部、发改委、网信办先后发文鼓励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融合,实现了企业架构和运营管理模式的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在线教育、云办公等业态,已经在逐步践行这一演变过程。参考云计算实力更强的美国,目前10.8%的市场渗透率远高于国内的3.3%,也侧面说明了未来国内的云计算渗透率还有不少上升空间。而提高市场渗透率的过程当中,势必需要以云计算生态和市场应用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进行。
目前,阿里云在政务、交通、学术、电力、零售等产业,均取得相应的项目进展。2020年11月,浙江省和阿里云合作建设的“政务服务中台”已接入全省2629个政务服务事项;12月,阿里云为河南郑州城市大脑提供技术支持,城市大脑涉及14个部门、118个应用场景;12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危货运输智控平台”,同样是融合了阿里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此外,中国太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旅游集团、国际服饰巨头The North Face母公司威富等各行各业纷纷与阿里云展开合作。
在云计算和产业结合发展的过程中,阿里云也能为国内整个产业数字化带来反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将云计算进一步渗透至各行各业,使得云计算加速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事实上,这也和阿里云的“云端一体”理念相吻合,云端一体作为数字原生操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战略目的是推云入端,以云计算的能力反推终端进行变革,使万物拥有云的能力,从而降低云的使用门槛,最终使云计算走向所有人。那么,在这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中,阿里云也能持续保持自身优势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2020年11月,国际知名行业研究机构 Gartner公布2020年度全球数据库魔力象限评估结果,阿里云首次挺进全球数据库第一阵营“领导者象限”;12月,国际权威机构Forrester发布最新全球IaaS平台原生安全能力Wave报告,阿里云位居该报告的竞争者象限,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已获三大国际权威机构共同认可的云厂商。
在未来全球产业数字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毫无疑问,国内外云计算巨头的想象力正在变得愈加丰富。那么,在云计算2.0时代里,拥有技术优势的云巨头依然会是市场的主要青睐者,而迎来盈利拐点的阿里云也将成为阿里冲刺更高市值领地的重要筹码。
作者|高卉卉
文|美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
杭州市滨江区伟业路3号
业务热线(微信同号):18143453325
业务邮箱:2848414880@qq.com
业务QQ:2848414880
顶部
合作
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