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中兴的应对表现颇为镇定和坦诚,一面向员工通报事件进展,一面积极配合沟通和调查,侯为贵的现身更是展现出一种责任。如今中兴迎来转机,幸免于难固然值得庆幸,只是回过头再看这一个多月的生死时速,被别国一纸禁令锁死的无力感,难免令人心惊。
尤其是中兴一直作为国家高科技企业的代表,所谓世界十大通讯设备制造商、全球第四大手机生产制造商、中国大陆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这些头衔看似走在了技术的前沿,可被打了之后才发觉骨子里还是外强中干。这虽然是国家缺芯的大环境所决定,可公司业务严重依赖美国技术早已不是一天两天,对这个风险的习以为常和漠视,就像温水煮青蛙,使得危险一旦来临,任何临时性自救的方法都无济于事。
这或许才是中兴危机过后该反思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单纯由国家芯片技术和产业的落后来背锅。
两国贸易战之所以对企业影响深远,在于其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无差别地进行攻击,但根据公司不同情况,受到的损失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如果禁止对方产品进入本土,那对不以美国市场为主的公司来说就无足轻重。可中美交锋还尚未深入,中兴已然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
技术命门固然是根本,可这么多年对命门掌握在美国手中而无从应对的中兴,何尝不是一种战略失误?在核心业务无法运转之后,中兴连勉强为其输血的其它业务都没有,这是不是说明公司缺乏减小风险的长远布局观念?
长期以来,中兴通讯形成了三大业务为支撑的营收局面,其中运营商网络、消费者业务共占据90%以上的营收,而这两者不仅在核心技术上严重受制于美国,而且美国市场对其也弥足轻重。这种情形对任何一个公司都是危险讯号,尤其是中兴这种早就徘徊于中美之间的企业来讲,可事实是,中兴既难以短时间内补足技术短板,也没从业务构架上尽量分散风险。
相比之下,富士康虽然离不开苹果,可很久之前就已经从培养自有品牌开始,着手去苹果化,快递公司也在想方设法减少对电商平台的依赖,中兴即使绕不开美国的技术支持,也应该从他处着手,未雨绸缪,而不至于现在像个靶子一样,一击即中。
很多人拿联想作为华为的反面,其实更具可比性的应该是中兴,业务的高度重叠使得两者一开始就相互较量而行,可结果却有些相反,这不能不说是中兴内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