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即u201c失落十年u201d(The Lost Decade)。从高速增长到长期停滞,日本的发展经历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经济起飞的新兴国家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作为最重要的产品输出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这一局面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极为相似。
纵观日本经济近三十年来的发展,1985年的广场协议是一个转折点。有分析指出,广场协议后,受日元升值影响,日本出口竞争力备受打击,经济一蹶不振了十几年。甚至在经济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为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个惊天大阴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陷入停滞。但是,将日本u201c失落十年u201d完全归咎于u201c广场协议u201d则很牵强。
汇率变动带来的最大影响并非是产品的输出、输入,而是资本的流动和与之相应的财富效应。日本经济从u201c广场协议u201d中受到最大的影响,也来自于后者。
在今天的国际货币市场上,应该没有人真的相信政府具有干预国际货币市场的能力,因为政府的资源非常有限,在市场价格方面是有心无力的u2014u2014这是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大主要工业国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后,为自己的不作为辩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即使是在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巨大交易额来说,参与u201c广场协议u201d的五国政府所能调用来执行公开操作的资金也是极其有限的,几乎u201c一眨眼就会被市场吞掉u201d。用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的经典比喻来说,正如u201c人类最伟大的王,也无力改变大海中的洋流u201d一样,政府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国际货币市场。
更何况,与会五国在u201c广场协议u201d上所承诺的种种政策,特别是与国内金融、财政政策挂钩的那些措施,其实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贯彻和实施。
实际上,在u201c广场协议u201d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日元升值并没有为美国商品打开广阔的日本市场,因为日本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很强的结构性差异,形不成价格竞争。即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最悲惨的时代,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日本产品,无论是电器、汽车,还是中间机械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因此,就减少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这一目标来说,u201c广场协议u201d是彻底失败的。
日本经济停滞显然不是u201c广场协议u201d的错。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u201c广场协议u201d之后,美元对日元和马克贬值均达40%以上,这一改变不仅巨大,而且持续到今天。这又作何解释?
对这个问题唯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所谓的u201c打耳光理论u201d(Slash the Face Theory)。
核心内容是:市场上某种商品特别是金融商品的价格,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偏离其u201c真实价格u201d许多,却依然有人追捧。但泡沫终究要破灭。而破灭的过程可能非常迅速。形象地说:市场有时就像是u201c范进中举u201d,需要胡屠户的大巴掌扇一下才会清醒过来。泡沫破灭以后,市场参与者往往因为恐惧心理会作出不理性的行为,从而导致资产价格的暴跌和雪崩。比如股市泡沫的破灭。
不知道究竟是谁想到了u201c打耳光u201d这个说法。据了解,最早的表述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应该不太可能从范进那里得到灵感。
根据这一理论,美元其实早就该贬值了,u201c广场协议u201d仅仅是扮演了一个导火索的u201c打耳光u201d角色。否则,如果美元下跌是违背市场意愿的,那么,政府的干预即使能起作用,也是一时的,不可能维持太久。理由很简单,政府不可能长期重复同样的市场操作,一旦政府停止干预,市场终究会回归到其合理的价格范围内。
u201c广场协议u201d后,美元急速下跌。大量市场参与者因为恐惧非理性地抛售美元,这也正是卢浮会议上各国首脑不得不朝另一半脸也打上一耳光的原因。
u201c广场协议u201d的u201c阴谋说u201d基本上不值得一驳。
但是,广场协议以及1987年旨在稳定美元的《卢浮宫协议》(Louvre Accord),通过使美元走弱提振了美国经济,从而使白宫有了更大的削减赤字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