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的一般理论能否有效解释服务全球化现象?长期以来,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是和要素禀赋理论)用于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
(一)传统分工理论适用性辨析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都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相对价格不同是发生贸易的基础,但对相对价格差异的来源解释不同,前者认为源于技术差异,后者认为源于生产要素比率差异。由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和分析过于简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较多围绕要素禀赋理论展开。总体上看,在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时,要素禀赋理论没有受到严重挑战。
贸易结构可以用双方各自在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相对优势给予解释。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能否解释服务贸易?质疑观点主要来自两个角度。一是要素禀赋理论有严格的假设条件,包括两国之间要素不流动、技术水平相同、需求偏好相同、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这些要求不符合服务贸易的现实状况。二是服务有许多独特性质,决定服务贸易的因素必然不同于商品贸易。
针对上述质疑,学者们不断尝试修正、完善理论模型:包括放松假设条件,论证商品贸易和要素贸易的互补作用或相关性,将分析变量从仅为商品扩展到商品和服务,提出新的要素概念如u201c缺失要素u201d(absentfactors)并加入分析框架中,在供给结构之外考虑需求层面特征等。努力的方向是使理论分析框架更符合现实状况。
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对问题本质理解深刻,阐述简明,适应性广泛,用之分析服务贸易问题没有实质障碍。虽然其缔造者使用u201c商品u201d(Goods)一词来定义交易对象,但这只是对当时国际贸易主要为商品贸易这个现实的反映,并非有意表明此理论仅适用于商品贸易。关键一点是,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都会导致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差异,这个差异促使贸易发生,这是理论的u201c核u201d。大量研究表明,收入水平愈低的国家,服务价格相对于商品价格的低估就愈明显,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服务的相对价格差异比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更显着,
因此从相对价格差异这个决定贸易发生的核心因素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服务贸易的获利空间更大。在质疑观点中,要素流动会改变贸易双方要素禀赋的观点最有挑战性。设定要素不流动的前提,是因为要素流动会导致双方要素禀赋差距消失,理论失去存在条件。但是,要素流动却是服务贸易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其组成部分。质疑者据此认为这个理论不适用于解释服务贸易。然而,现实变化是渐进的,虽然服务贸易含有要素流动,但要达到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距显着缩小、要素价格趋同的程度,需要较长时期。如果严格要求,商品贸易也不满足u201c要素不流动u201d的假设。近些年国际贸易总额中一个日益增加的部分是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进出口,与此相联系的是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两者密不可分。实际上这个前提只是静态条件,即使没有要素直接流动,贸易导致两国生产要素报酬趋同即要素价格均等化,本来就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放松要素不流动前提不影响理论的现实适用性。中国的情况很有代表性,过去30年中我国贸易发展和要素流动速度名列全球前茅,但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要素禀赋特征,理论依然有效。
各国要素禀赋特征在服务业中表现的更稳定持久。商品生产中大量存在u201c要素结构逆转u201d现象: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许多发达国家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不断减少劳动使用,使得在发展中国家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其国内转为资本、技术密集行业。OECD国家制造业中工资的开支已经占到企业总成本的13%以下,在一些大企业中已经降到7%以下。甚至纺织行业也已经成为资本密集、高度自动化的行业,德国全自动棉纺织厂的用工水平已经降到22人Π万锭以下,不到发展中国家的十分之一。这些变化使发达国家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同样现象在服务业中较少发生,因为许多服务过程必须有生产者直接参与,设备替代人工的可能性较小,长期保持劳动密集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要素禀赋理论更适合分析全球服务分工问题。
(二)还原为要素集合:寻求统一分析框架
为了使分工理论更具有一般性,本文提出一个观点: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是要素集合的贸易,因此立足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下面作几点阐释和分析。
1、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都是一组要素集合的贸易从生产角度看,生产商品和生产服务都需要组合使用生产要素,各类要素持有者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分别表现为利润、租金和工资。至于获利手段是生产商品还是生产服务无关紧要。从消费角度看,商品和服务都可以还原为一组效用,对消费者来说可以相互替代:消费者通过购买洗衣机、汽车、家庭影院等商品消费行为,与去洗衣店洗衣、搭乘出租车、去影院看电影等服务消费行为,获得了同等u201c效用u201d,即商品和服务对消费者产生的效用等价。从贸易角度看,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往往混在一起,商品贸易中内含研发、设计、金融、管理、信息、分销等服务内容。特别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高度融合,难分主辅,例如已经加载了软件的计算机出口,统揽设备提供和软件设计的电信服务出口等,区别不同类型信息产品的属性是一个难题。因此,将商品和服务贸易都归为要素集合的贸易,易于解释和理解贸易现状。
2、要素集合的概念有着广泛适用性
当今国际上的许多交易,既非商品贸易又非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贸易,而是一组要素或权益的交易,包括企业产权交易、管理权交易、证券交易、探矿权交易、污染排放权交易等,交易的实质是一组要素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处置权等。以要素组合作为分析对象,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中这个日益增大的部分。
3、突出要素流动性差异的重要性
各类生产要素跨境流动能力有显着差异。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性好,普通劳动力流动性较差。要素流动性差异决定着要素流向和要素集成地点:流动性强的要素流向流动性差的要素所在地,集成为生产能力。这是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与当地劳动力结合形成生产能力的重要原因。要素流动性差异直接影响着全球产业分工和重组格局,从u201c要素集合u201d的角度观察贸易和资金流向有重要意义。
分析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可以有效解释服务贸易。虽然服务贸易有许多特点,但其发展仍然遵循理论所揭示的一般规律,逻辑推断的变化大都出现,服务本身特点的影响也能从理论上给予解释。如果将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能够进一步简化理论框架,拓宽适用性,增强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