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培养目标
n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以及政府机关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际业务、管理、研究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复合式创业型人才。
n二 、专业特色与要求
n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扎实的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具有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的综合素质及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二表培养方案增大了外语课比例,调整了9门与国外大学对接课程,以适应中外联合办学的需要。
n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n1.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邻专业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n2.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n3.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n4.精通英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及资料,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n5.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n6.具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n7.知识面较宽广,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n8.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n三 、学制和学位
n学制四年,修完所规定的180学分(含专业选修课16学分,公共选修课9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同时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n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n主干学科: 经济学、 统计学
n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世界经济概论、外贸专业英语、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 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外贸函电、国际商法、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n五、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
n公共课852学时,占总学时的30.67%;
n基础课304学时,占总学时的10.94%;
n专业基础课594学时,占总学时的21.38%;
n专业课698学时,占总学时的25.13%;
n选修课330学时,占总学时的11.88%。
n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要求
n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调查、认知实习、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模拟国际商务仲裁、海关管理与报关程序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n实践环节说明:社会调查安排在第二学期,时间为1周;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1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1周;模拟国际商务仲裁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1周;海关管理与报关程序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为1周;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3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7周;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为15周。
n七、考核方式
n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考试课为百分制;考查课为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选修课为通过和未通过。
n八、课程简介
n1.国际贸易理论: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n2.国际贸易实务:本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涉外业务特点的政策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n3.国际结算:本门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实务为主。主要阐述了国际贸易中结算的票据、方式和运用。
n4.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方面研究各种经济变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计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观测的统计数据(或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从事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数量规律的研究,并以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多重共线性、虚拟变量及其它问题、联立方程组模型、单方程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
n5.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全面系统的阐述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揭示世界经济领域的特有矛盾和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经济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资料;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国外经验和教训。
n6.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宏观经济的理论,以凯恩斯理论为主。同时介绍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微观经济的理论,主要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
n7.国际金融:本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说明国际范围内金融活动的主要问题,阐述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规律。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有三:掌握国际收支、外汇汇率、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念的基本原理;掌握外汇交易业务和外汇风险防范业务知识的技能;系统准确地理解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今后能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n8.外贸专业英语:课程主要是对外经贸业务知识的综合训练,培养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外贸信函、国际收支平衡、外汇汇率、国际支付、托收和信用证业务、贸易术语、票据、运输单据、保险以及与外贸有关的法律法规等。
n9.外贸函电:本课程通过介绍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函件,电传和传真以及其它方式的写作格式,商业、术语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并通过介绍对外贸易各环节的具体做法,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熟练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外贸业务工作能力。
n10.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货币和货币资金为对象,以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中心,揭示金融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制度安排等。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货币银行方面的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等基本范畴有较系统的掌握,并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n11.国际商法:该课程讲述内容为国际商事统一法规则,具体包括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法、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几个分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为:通过国际商事统一法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及司法判例的研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国际商法的实体规则及程序规则,为将来从事国际经贸法律研究或实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n12.外贸单证填制实验:本课程根据单证工作技术性、政策性和操作规范性都很强的特点,对进出口贸易操作中各项单证的种类、作用、内容、缮制方法及缮制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详细介绍和说明,同时介绍制作各类外贸单证的相关知识及有关国际贸易惯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对外贸易单证的操作流程,以及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方法及制单技巧,并能够独立制作和审核各种外贸单证。
n九、培养方案的必要说明
n1.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
n学生选定论文题目以后,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一份,并要求至少完成一篇外文资料翻译,要求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需要,独立完成,论文要有质量。
n2.必修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要求
n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全部的必修课程。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后续课程的要求在适当的学期选修必要的课程,修得相应学分。
n3.公选课课程共180学时,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学生在第二至第七学期自主选修教育部规定的8门艺术素养课中的任意一门课20学时(1学分)、学校限选的就业指导类课20学时(1学分)、健康教育课8学时(0.5学分)及各学院在专业教育阶段结合就业培训安排的机动课52学时(2.5学分)后,其余80学时(4学分)可参加学校组织开设的公选课,也可按个人兴趣自选校内其他专业开设的任意课程,申请后以自学为主,第二学期初随重考考试,及格以上即获得学分。
一、专业培养目标
n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n二、专业特色与要求
n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n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n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n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n3.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n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国际会计惯例;
n5.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n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n三、学制和学位
n学制四年,修完所规定的182学分(含专业选修课20学分,公共选修课9学分,实践教学33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同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n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n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 经济学、 法学。
n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中级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审计学。
n五、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
n公共课856学时,占总学时的30.73%;
n基础课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8%;
n专业基础课590学时,占总学时的21.18%;
n专业课614学时,占总学时的22.04%;
n选修课420学时,占总学时的15.07%。
n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要求
n包括模拟实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一共安排33周。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安排在第二学期,时间为1周。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1周。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1周。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为2周。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3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7周。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为15周。
n七、考核方式
n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考试课为百分制;考查课为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选修课为通过和未通过。
n八、课程简介
n1.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属一般管理学范畴。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所以它又是一门应用性科学。
n2.微观经济学:介绍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微观经济的理论,主要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
n3.宏观经济学: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宏观经济的理论,以凯恩斯理论为主。
n4.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n5.财务会计:本课程以最新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为主要依据,着重阐述企业会计实务的内容。
n6.成本会计:本课程着重阐述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及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n7.财务管理:本课程在对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基础上,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主要包括:总论、理财两大价值观念、筹资方式及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优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与财务控制、财务分析。
n8.管理会计:是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n9. 财务软件应用:本课程重点介绍会计核算子系统的具体应用,即基础信息设置,总帐处理、会计报表编辑、销售、采购、计划、存货、应收应付、工资、固定资产等子系统的具体操作与维护。
n10.审计学:本课程主要介绍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结构上以审计原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为辅。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审计理论,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相关审计理论,适应会计学专业系列教学的现状,并能满足工商管理、财经金融等其它经济专业使用。
n九、培养方案的必要说明
n1.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
n学生选定论文题目以后,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一份,并要求至少完成一篇外文资料翻译,要求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需要,独立完成,论文要有质量。
n2. 必修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要求
n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全部的必修课程。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后续课程的要求在适当的学期选修必要的课程,修得相应学分。
n3. 公选课课程共180学时,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学生在第二至第七学期自主选修教育部规定的8门艺术素养课中的任意一门课20学时(1学分)、学校限选的就业指导类课20学时(1学分)、健康教育课8学时(0.5学分)及各学院在专业教育阶段结合就业培训安排的机动课52学时(2.5学分)后,其余80学时(4学分)可参加学校组织开设的公选课,也可按个人兴趣自选校内其他专业开设的任意课程,申请后以自学为主,第二学期初随重考考试,及格以上即获得学分。
一、专业培养目标
n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管理、经济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国内外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富有时代特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去向是企事业单位及政府、商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和部门,从事各类管理及教学工作。
n二、专业特色与要求
n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接受企业战略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既能独立从事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又能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等工作。
n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n1.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n2. 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n3.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现代工商企业管理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n4. 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和规则;
n5. 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读、写、听、说的能力;具有较深厚的数学分析和运筹能力,扎实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n6.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n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n三、学制与学位
n学制四年,修完所规定的180学分(含专选课13.5学分,公选课9学分,实践学分31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同时授予管理学士学位。
n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n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n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
n五、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
n公共课870学时,占总学时31.18%;
n基础课306学时,占总学时10.97%;
n专业基础课692学时,占总学时24.8%;
n专业课646学时,占总学时23.15%;
n选修课276学时,占总学时9.9%。
n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要求
n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安排31周。
n实践环节说明: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时间为1周;电子商务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1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第六学期,时间1周;企业资源规划管理实验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1周;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3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间为6 周,该阶段的实习主要运用已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初步分析,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n七、考核方式
n课程考核分考试与考查两种类型。考试课为百分制;考查课为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选修课为通过、未通过。
n八、课程简介
n1.微观经济学:本课程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体系,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根源、研究对象、发展史以及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弹性、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等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生产者行为,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n2.宏观经济学: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经济增长、失业、货币与通货膨胀、总需求与总供给、宏观经济政策等理论,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和体系。
n3.管理学原理:本课介绍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管理运作上的各项功能,以及企业如何面对环境变化等问题。内容包括:管理学初探、管理学的发展、环境与组织文化、目标与计划、策略管理、决策技巧、公司的结构、联系与协调、领导、激励方法、沟通渠道、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的方法、环境与企业发展及变革。
n4.财务管理:本课程主要介绍财资金筹集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营业收入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企业清算和资产评估等内容。
n5.人力资源管理:本课程讨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实践、人力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的获取、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员工业绩评估等。内容包括:什么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谁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性质、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源会计、劳动交易、用工方式、工作设计等内容。
n6.市场营销学:本课程介绍营销环境分析及其策略、营销信息的收集与使用、产品的设计方法、目标市场策略、销售渠道的设计与管理方法、市场营销中的定价策略、企业的促销策略等内容
n7.管理信息系统: 本课程介绍管理信息系统概念、结构、技术、应用及其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主要内容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概念和结构;管理知识基础,信息基础知识,系统概念与性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通信与网络,数据资源管理技术。应用系统分类,层次信息系统,职能信息系统,组织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评价与运行管理,信息道德与信息系统分析员修养等。
n8.企业战略管理: 本课程介绍战略的概念和特征,重点讨论行业结构、企业的资源和战略能力及其在决定企业经营绩效方面的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包括:战略管理概论,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结构分析,企业的资源,战略能力和市场地位分析,文化与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企业的一般战略,企业的成长战略,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及其选择,战略评价与选择,组织结构与战略。
n9.统计学:本课程针对商业统计需要介绍了统计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统计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整理方法,综合指标分析法及统计原理在商业中的运用等。
n10.会计学:本课程介绍会计学基础知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科目与帐户,复式计帐原理及应用,会计凭证,会计帐簿,成本计算,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
n11.经济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一些经济法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有的重要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并初步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法律知识观察、分析、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n12.运营管理:本课程介绍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了解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
n九、培养方案的必要说明
n1.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
n学生选定论文题目以后,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一份,并要求至少完成一篇外文资料翻译,要求毕业论文要结合实际需要,独立完成,论文要有质量。
n2. 必修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要求
n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学习全部的必修课程。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后续课程的要求在适当的学期选修必要的课程,修得相应学分。
n3. 公选课课程共180学时,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学生在第二至第七学期自主选修教育部规定的8门艺术素养课中的任意一门课20学时(1学分)、学校限选的就业指导类课20学时(1学分)、健康教育课8学时(0.5学分)及各学院在专业教育阶段结合就业培训安排的机动课52学时(2.5学分)后,其余80学时(4学分)可参加学校组织开设的公选课,也可按个人兴趣自选校内其他专业开设的任意课程,申请后以自学为主,第二学期初随重考考试,及格以上即获得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