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内经济情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水平的衡量指标有两种:一种是纵向的,指一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比如处于罗斯托所讲的传统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第二种是横向指标,即以人均GNP等指标与其他国家相比,本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毫无疑问,如果一国在经济发展阶段序列中越靠前,在世界经济中地位越落后,则其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国际竞争力也越弱。它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国内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提高国内供给水平。因而比较可行的初始贸易战略是发展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而选择出口替代战略不仅不可能,也不可行。相反地,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则可以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替代产业,而决不可能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至于那些中等发达国家,则可能一方面发展进口替代产业,以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发展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出口替代产业,实行所谓的平衡发展战略,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这里的经济规模不是规模经济概念,而是指钱纳里等发展经济学家以一国的疆域、人口等作为衡量指标的一国经济规模的大小。
小国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指国家疆域狭小、人口较少条件下的经济。这种经济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和国际资金流动的影响,可以借助于对外经济联系来求得本国的经济增长。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统计,在小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出口水平小于GNP的20%,就几乎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当出口水平占GNP的比重在20%~30%时,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当然,选择贸易战略也应考虑小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在小国的经济发展初期,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以后,可以迅速转向出口替代战略,而跳过平衡发展阶段。
大国经济则因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大,因而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初始贸易战略可相应地采取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来建立较为齐全的国内经济体系(当然这阶段也不排除一些出口替代产业的出现,但这主要是为了出口创汇以支持进口替代产业。这样的出口替代产业往往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相偏离)。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国经济可以实行平衡贸易战略,使进口替代产业和出口替代产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是否转入出口替代为主的贸易战略则可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外的需求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在大国和小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相当时,前者的出口专业化比重,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制造业产品,都比后者为低。美国经济学家梅基用对外贸易份额下降第一规律来概括了大国经济与对外贸易份额的这种反比关系:一国规模越大,其对外贸易份额在该国GNP中所占比重越小。
一个国家国内供给与需求状况与其贸易战略的制定具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国经济水平落后,资源比较贫乏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滞后,以致供给小于需求,这种短缺状况下的贸易战略一定是内需型的进口替代战略。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内供给大于需求的u201c过剩型u201d经济下的贸易发展战略一定是外向型的出口替代战略;至于介于两者之间的供需基本平衡条件下的贸易战略则可能是有进有出的平衡贸易战略。
对外贸易战略主要由一国的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政府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大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有的甚至为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集团的这种影响作用在小国会更为突出。假如一个国家跨国公司在经济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们必定会要求政府采取外向型的贸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