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前段时间的“万科宝能之争”,还是去年的“李世石VS阿尔法狗”事件,或再更早一点的“冰桶挑战赛”,这些热门事件的火爆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内在的行为逻辑,根据这个逻辑你也能打造出一个引爆全网的热点事件。怎么做?且看自清下面给大家做的事件营销分析。
自清认为一个热门事件能引起广泛传播(无论是基于那种目的诉求),本质上少不了这几个点的相互作用:
共鸣分歧、逻辑“绑架”、环境法则、意见领袖。共鸣分歧
策划一个营销事件,自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首先是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引起所有人,或者说主流发声人群有共鸣分歧的发力点。
比如“万科宝能之争”里的两大分歧阵营“创始人情结”阵营vs“资本控股”阵营,
比如“李世石VS阿尔法狗”里的两大分歧阵营“支持人类”阵营vs“支持计算机”阵营,
比如“冰桶挑战赛”里的两大分歧阵营“有同情心”阵营vs“无同情心”阵营;
群体阵营的划分是为后来的“冲突”起哄提供最底层“合理化”源动力。比如“万科宝能之争”之争里
支持王石一方的“合理化”的理由是:创业创始人控制公司的管理权,不是合乎情理的吗?你看马云、马化腾的企业不是也一样是少控股,同样拥有企业实则的管理权吗?况且王石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一直出色很能“赚钱”,更没有罢免的理由了。
支持宝能一方的“合理化”的理由是:我是老板,这个公司是我花了最多的钱买下来的,我自己家的事我凭什么没话语权?
双方都有非常合乎情理的理由对不对?要的就是这样,双方都拥有“合理化”理由之后,才不会在后面的对擂时显得底气不足。
逻辑“绑架”
如果仅仅是划分群体是不够的,因为它实际上没有形成和用户“利益”绑定的错觉,用户实际上是没法感知的。自清认为,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放大、拉近、分解这个事件,利用逻辑分解去绑架群体的思维,提升事件与用户群体之间的感知度,让事件演变成这是一件与用户“自己”密切相关的错觉。
“万科宝能之争”会演变成“如果我创业/我自己的公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支持谁?”
“李世石VS阿尔法狗”会演变成“人工智能以后会不会反过来控制人类?”
“冰桶挑战赛”会演变成“我只是不想别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让我做一些我不想做的事情。(@我点我名我就要参加?)”
.......
自清认为,说到底每个人身上都有“自我”的倾向,
每个人真正关心的都是与自己有或多或少“利益”关联的事,通过逻辑分解放大、拉近、分解这个事件,把它演变成用户“自己”事情,才会放大事件的争议性,形成传播效果。
环境威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自清认为在事件营销里指的是“环境温床”。
“万科宝能之争”之所以能迅速引爆媒体,离不开现在中国”全民创业”这个环境温床,如果不是人人都怀有一个创业梦,所谓的”公司控制权”之争,谁会在乎?
“李世石VS阿尔法狗”事件的背后,是因为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科技与人文有冲突的十字路口上,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慢慢地开始超过人类,而且开始”智能化”要“威胁”到人类了。这是和未来自己生存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事。
“冰桶挑战赛”的“环境温床”是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浇冰桶这件事对于参与者来说“操作成本”还是蛮低的,如果把时间点选择在冬天,估计也引爆不起来。
意见领袖
自清认为,意见领袖是最能引起一个人“产生认同”理念,召唤行动的关键人物。当相似性的人组成临时群体,遇到敌人,面临挑战时,可能并没有勇气、智力来去真正行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让他们自豪、仰视的意见领袖,来率先突破这些心理障碍,敢为人先做出大胆举动来引导用户们参与。
我们来看看上面举例的几个事件,他们意见领袖分别是那些人?“万科宝能之争”里各种形形式式企业的创始人,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媒体大V,典型的:潘石屹(soho集团)、任志强(华远集团)、李国庆(当当网)、罗永浩(锤子科技)等等
“李世石VS阿尔法狗”里,几乎所有科技圈有名气的人物,在“李世石VS阿尔法狗”期间都发表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观点,像李开复(创新工场)、马云(阿里巴巴)、李彦宏(百度)等等,他们都是“李世石VS阿尔法狗”事件的“助推器”
“冰桶挑战赛”里,从美国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到中国的“雷军”“徐小平”“罗振宇”等等,都是冰桶挑战赛的引进者或核心扩散者。
综上所述,自清所讲的意见领袖就是指事件营销里最重要的“临门一脚”元素,也是《引爆点》里讲的
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这一类人物。
写在最后结合“环境法则“,寻找一个目标群体的共鸣分歧点,然后通过放大、拉近、分解这个事件,利用逻辑去绑架目标群体的思维,拉升仇恨值,最后,通过意见领袖,进行关键节点的扩散与引导,一个事件热点往往就这么出来了。